粮食作物|刘先银经典点说《黄帝内经》经常失眠的人,为什么将“五谷为养”放在第一位?( 六 )


行为与精神情志:精神情志属于狭义之神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不仅详细讲述了广义之神的养生之道 , 对于狭义之神的论述也是很多的 。 春季则顺应阳气升发 , 万物俱生的特征 , 故春季养生 , 既要力戒暴怒 , 更忌情怀忧郁 , 要做到心胸开阔 , 乐观愉快 , 对于自然万物要“生而勿杀 , 予而勿夺 , 赏而不罚” ,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 , 培养热爱大自然的良好情怀和高尚品德 。
而在赤日炎炎的夏季 , 要重视心神的调养 。 夏季要“使志无怒 , 使华英成秀 。 使气得泄 , 若所爱在外” , 神清气和 , 快乐欢畅 , 胸怀宽阔 , 如同含苞待放的花朵需要阳光那样 , 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兴趣 , 把自己的意念想法毫无保留向外界宣泄 , 达到精神充沛与饱满 , 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 , 以利于气机的通泄 。 与此相反 , 举凡懈怠厌倦 , 恼怒忧郁 , 则有碍气机 , 皆非所宜 。
秋季养生首先要培养乐观情绪 , 保持神志安宁 , 以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 , 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 我国古代有重阳节登高赏景的习俗 , 也是养收之一法 。 登高远眺 , 可使人心旷神怡 , 一切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顿然消散 , 是调解精神的良剂 。 总体来说 , 秋季的精神情绪应当模仿秋气的特性 , 保持宁而不躁 , 敛而不泄 , 清而不浊 , 神气内敛 , 不使志意外露 , 做到清静养神 , 尽量排除杂念 , 达到心境宁静状态 。
为了保证冬令阳气伏藏的正常生理不受干扰 , 首先要求精神安静 , 必须控制情志活动 , 做到如同对待隐私那样秘而不宣 , 如同获得了宝贝那样感到满足 , 这样一来“无扰乎阳” , 养精蓄锐 , 有利于来春的阳气萌生 。
饮食药物:“民以食为天” , 饮食药物对于四时的养生也是非常重要的 。
春季阳气初生 , 宜食辛甘发散之品 , 而不宜食酸收之味 , 所以《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苦急 , 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 , 急食辛以散之 , 用辛补之 , 酸泄之 。 ”酸味入肝 , 且具收敛之性 , 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 , 且易于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 , 故为了适应春季阳气升发的特点 , 为扶助阳气 , 此时在饮食上可以酌情适当食用辛温升散的食品 , 如麦、枣、豉、花生、葱、香菜等 , 其他颜色青绿新鲜果菜 , 也是春季应时的食物 , 可以适量食用 , 而生冷油腻之物 , 则应少食 , 以免伤害脾胃 。
夏季出汗多 , 则盐分损失亦多 , 若心肌缺盐 , 搏动就会失常 。 宜多食酸味以固表 , 多食咸味以补心 。 此外夏季炎热 , 容易过食寒凉 , 导致外热内寒 , 损伤脾胃脾胃 , 令人吐泻 , 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 , 为解渴消暑之佳品 , 但不宜冰镇 。 此外应多食粥类 , 既可生津止渴 , 清热解暑 , 又可补养身体 , 如绿豆粥、蚕豆粥、荷叶粥、莲子粥、百合粥、冬瓜粥、银耳粥、黄芪粥等 。 还可自制一些生津解暑的饮料 , 主要原料多采用鲜竹叶、鲜荷叶、鲜薄荷、香薷、金银花、土茯苓、生甘草、野菊花、荷花、茉莉花等 , 选择一至数种 , 煎水或用开水冲泡 , 当茶饮用 。 也可于夏令之前 , 食用一些补肺健脾益气之品 , 并少吃油腻厚味 , 减轻脾胃负担 。
秋季收敛 ,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肺欲收 , 急食酸以收之 , 用酸补之 , 辛泻之 。 ”酸味收敛补肺 , 辛味发散泻肺 , 秋天宜收不宜散 , 所以要尽可能少食葱、姜、辣椒等辛味之品 , 适当多食一点酸味果蔬 。 另外 , 秋燥易伤津液 , 使人体皮肤肌肉失去柔润之性 , 出现一系列以干燥为主的症状 , 如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小便短少黄赤、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等 。 润燥养阴的食物较多 , 通常富含油脂的种仁类食品 , 或者乳脂类食品 , 都具有润燥特性 , 所以古人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 , 以滋阴润燥 。 总之 , 秋季时节 , 可适当食用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 , 以益胃生津 , 有益于健康 。 还可服用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 , 如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 , 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