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后的“缘分”续写,15名医生奋战18小时帮男子重获新生( 二 )


权衡再三 , 在征得患者家属同意的情况下 , 杨牟主任选择了通过胸腹联合切口切除胸腹主动脉瘤并重建内脏血管的开放手术 。 “这类手术难度高、风险大 , 对医生而言是很大的挑战 。 ”杨牟主任告诉采访人员 , 尽管如此 , 但由于开放手术花费低且日后需要二次干预的机会小 , 对李奇而言是最佳选择 。
这是医者的担当 , 也是毓璜顶医院血管外科以患者为中心最好的体现 , 更能从侧面体现出他们的技术自信 , 实力让他们更有底气 。
18小时的轮番坚守——
3套手术方案、15名医生轮番上阵 , 手术成了!
手术难度显而易见 。 主动脉夹层合并嗜铬细胞瘤 , 这就意味着血压有剧烈波动的风险 , 如果术中血压明显增高 , 夹层动脉瘤随时可能破裂引发大出血 。 与此同时 , 此前左侧嗜铬细胞瘤开放手术的黏连也会为血管分离带来难度 , 加上患者血管条件差 , 夹层动脉瘤累及范围广 , 势必会增加血管重建和缝合的难度 。
谁都明白这会是一场“硬仗” , 但没人退缩 。
为了护航手术的顺利进行 , 术前血管外科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 组织心内科、呼吸内科、营养科、感染性疾病科等多学科进行会诊 , 提前联系输血科准备血制品 , 反复和患者家属做好沟通……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 为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 光手术方案血管外科团队就制定了三套 , 预计手术时间为8-10个小时 。
但没想到第一道游离关就遇到了难题 。 手术如期进行 , 杨牟主任作为主刀医生 , 熟练的开胸、开腹 , 断膈肌 , 但由于嗜铬细胞瘤引发的长期高血压以及夹层本身渗出的慢性刺激 , 李奇的血管壁厚且僵硬 , 这给分离带来了很大难度 , 此外由于之前多次手术 , 脾脏、左侧肾脏区域黏连严重 , 器官游离也不顺畅 。 好不容易胸主动脉及周围器官分离完成 , 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也因局部血管黏连严重而“卡”住了 , 担心出血太多 , 术中操作不敢贪多贪快 , 光血管和器官游离就花了5个小时时间 。
血管吻合重建过程中同样挑战重重 。 由于胸主动脉局部血管条件差 , 分支血管根部黏连严重 , 为恢复血流供应 , 术中选取四分支主动脉人工血管分别与主动脉、腹腔干动脉、肠系膜动脉及左侧肾动脉吻合 。 因右肾动脉存在副肾动脉畸形、血管纤细 , 张居文副主任带领团队“精雕细琢” , 成功完成了肾动脉与人工血的“接轨” , 保住了右肾的供血 。
“血管游离、吻合和重建过程中要保证器官的正常血运 , 否则可能因缺血时间过程而导致器官的衰竭 , 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手术损伤 , 这是手术最大的难点和挑战 。 ”杨牟主任介绍说 , 因有自体主动脉及人工血管双通路供血 , 下肢缺血时间很短 。 整个手术过程中 , 共有14个吻合口 , 重建了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双侧肾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双侧髂动脉 , 左侧肾静脉 , 在此期间患者内脏血管及髂动脉均搏动良好 , 吻合口无明显的活动性出血 。 此时手术室的钟表显示已经是半夜11点 , 从早上九点开始手术 , 至此时间已经过去14个小时 。
血管缝合和后续的“查漏补缺”也是个磨人的细活儿 。 常年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下 , 李奇的血管已经变得很“脆” , 缝合过程中针距不能太小也不敢过紧拉线 , 血管外科团队只得采取“迂回”策略 , 利用垫片和残余人工血管材料进行加固 , 保证吻合口无漏血情况 。 此时血管外科杨牟主任 , 张居文、车海杰副主任 , 刘国龙、宋富波、王涛、于本翔、王程杰、王小磊、裴志刚、荣翔、封学栋、牛文强、杨忠振、董恒阳医生已经在台上连轴转了18个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