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后的“缘分”续写,15名医生奋战18小时帮男子重获新生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人员孙淑玉通讯员李成修李添祎
13年、18小时、35天 , 看似没规律的一组数字却清晰地记录了一名男子在烟台毓璜顶医院血管外科的“新生”历程 。 从鬼门关走了一遭 , 刚转入普通病房时他始终不敢睁开眼睛 , 无法相信自己还活着 。
15名医生、14个吻合口、7000毫升血制品 , 恰能从侧面反映出这台主动脉夹层胸腹主动脉全程人工血管置换手术的复杂与艰难程度 。 在麻醉科、手术室、输血科的大力配合下 , 烟台毓璜顶医院血管外科15名医生在杨牟主任的带领下轮番上台 , 历时18小时 , 完成男子体内14处血管吻合 , 整台手术输血制品近7000毫升 , 顺利拿下了这块“难啃的骨头” , 也填补了烟台市乃至山东省血管外科领域的空白 。
术后长达35天的守护里 , 心内科、呼吸内科、营养科、感染性疾病科、康复医学科、胸外科、心外科等多学科团队通力协作 , 男子终于转危为安 。 从眉头紧锁到面露微笑 , 从彻夜难眠到酣然入睡 , 时隔13年后的“再聚首”让男子有机会重新拥抱生命的美好与希望 , 而他的这份幸运里也凝结着无数医护人员的付出与努力 。
13年后的“缘分”续写,15名医生奋战18小时帮男子重获新生
文章图片
杨牟主任(右三)正在查房
13年后的“重逢”——
医生的不放弃让他有了活下去的机会
38岁的李奇(化名)从没想到13年后还能和当初为自己手术的医生“重逢” , 可正是这次不期而遇的相见 , 让他有了活下去的机会 。
患有家族型嗜铬细胞瘤的李奇在此前已经经历过两次大手术 , 医院多少给他留下了“阴影” , 不到万不得已 , 他绝不愿意肯轻易踏入医院 , 就连每年的定期复查他都是能拖则拖 。 1995年在外地行左侧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后 , 这个家族”杀手“并没放过他 , 2008年他因高血压导致主动脉夹层形成 , 并在当地医生的推荐下 , 来到烟台毓璜顶医院血管外科做了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手术 。 但术后李奇的右侧肾脏又发现了嗜铬细胞瘤 , 医生建议其采用药物保守治疗 。
嗜铬细胞瘤最常见的表现有高血压、头痛、心悸、高代谢状态、高血糖、多汗等 , 控制不好极容易诱发其他疾病 。 由于复查不及时 , 病情没得到有效控制 , 今年8月 , 最不爱住院的李奇又病了 , 这次是脑出血 。 当地医院完善检查后又发现了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 最大径已达5.5cm左右 , 当地医院无法治疗遂建议李奇转入毓璜顶医院血管外科治疗 。 就这样 , 李奇和杨牟主任及他的团队再次“相遇” 。
但此时病情已不容乐观 。 入院后行主动脉CTA检查发现 , 李奇的胸主动脉下段假腔内已经形成血栓 , 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累及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双侧肾动脉和双侧髂总动脉 。 这就意味着病变血管跨越胸腔、腹腔及双腿 , 手术将涉及胸腹部多血管和脏器 , 随时可能面临大出血和器官衰竭等棘手问题 。
更为棘手的是 , 手术一刻也不能耽搁 。 由于胸腹动脉夹层已经形成较大的动脉瘤 , 而且伴有疼痛 , 有破裂先兆 , 如不及时处理 , 患者随时都可能因夹层动脉瘤破裂而导致死亡 。
做还是不做?杨牟主任和团队没有片刻犹豫 , 只要有一丝机会 , 他们绝不会轻易放弃 。 可手术怎么做也是个问题 , 杨牟主任介绍说 , 考虑到创伤小、恢复快 , 首选治疗方式是经血管介入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手术 , 通过降主动脉置入覆膜支架封闭主动脉内膜破口 , 可达到血管腔重新塑形的目的 。 但这类手术花费巨大 , 且因患者相对年轻 , 日后需要再干预的概率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