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壮小伙拔牙后发烧半年,只因为多了个“心眼”?( 四 )


2.感染性心内膜炎通常怎样治疗?
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的基石是明确病原学诊断。不同的致病菌的药敏特性不同,首先必须尽可能明确致病菌,才能针对性用药抗感染。对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经常需要抽取血培养(必要时重复血培养以提高阳性率)。现在随着科技进步,病原学二代测序越来越普及,这项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感染性心内膜炎,对明确病原学诊断往往能起到重要作用。在积极抗感染后,相当一部分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都需要手术治疗,切除病变的瓣膜和赘生物、彻底清除感染灶,换上人工瓣膜。但这并不是治疗的终点,手术后依然需要继续用药抗感染4-6周甚至更久。所以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是持久战。
3.什么样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
从患者易感性角度来说,有心脏瓣膜结构性病变基础的人更容易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比如先天性瓣膜病/风湿性瓣膜病患者,换瓣术后的患者,其中风险最高的是既往有过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史、换瓣术后的患者。对于这些高危人群,一过性的菌血症就有可能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比如拔牙或口腔手术(尤其对于口腔卫生欠佳者),严重的腹泻、肠道黏膜屏障破坏、细菌入血,外伤、皮肤黏膜屏障破坏等。
4.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
对于以上感染性心内膜炎易感高危人群,如果需要进行拔牙或其他的口腔科有创操作,建议预防性使用阿莫西林、或氨苄西林、克林霉素、头孢菌素类等。但其他的有创操作比如支气管镜、胃肠镜、膀胱镜、喉镜等,均不建议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于感染性心内膜炎非高危人群,即便进行口腔有创操作,也并不一定需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本文首发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团队(zsgr2020),医师报已获授权发布
作者:蔡思诗 黄英男
审核:胡必杰 潘珏
编辑:黄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