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没有病情的突然变化,只有病情变化被突然发现( 三 )


从特点上讲 , 诊断提供了病情范围 , 而监测则指出病情的可干预位点 。 虽然 , 诊断和监测均与病情的定位有关 , 但相比之下 , 监测更多的是聚焦在病情机制的一个具体作用位点 。 心功能衰竭的诊断表述了心脏功能的变化范围;而射血分数作为监测指标明确地指出了心脏生理变化的一个具体位点 , 甚至可以不被包括在心功能衰竭的诊断所采信的标准之内 。 这种差别恰恰体现了医学的发展与人们对病情的认知及对治疗决断的改变 。 既往临床上能够识别出心功能衰竭 , 即已进入全部治疗 。 而今 , 人们可以将诊断再继续区分出更多的病情位点 , 这些位点进一步理清了病情的机制 , 也激发了有针对性治疗的新方法的出现 。 监测引导着诊断 , 改变着诊断 , 带来与诊断不同的治疗方法与实施的管理 。
从作用上讲 , 诊断为治疗提供策略 , 而监测则直接关联治疗方法 , 控制干预的强度 。 心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等诊断为临床医生确定了治疗原则和方向 , 通常会包括一组治疗方法 。 诊断并未对这些方法实施的先后次序、强度 , 以及不同方法之间作用的相互影响提供标准 。 而监测则不然 , 监测指标确定了治疗靶点 , 直接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提出了特异性和敏感性的要求 。 监测指标的反馈效应严格地控制着治疗干预的程度 。 如果有多种治疗方法同时进行 , 监测指标还可以作为标准 , 对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行定量协调 。
【治疗|没有病情的突然变化,只有病情变化被突然发现】从时间上讲 , 诊断多为相对限制性 , 而监测对时间的要求则是严格的捆绑性 。 诊断对时间的要求通常较为宽松 , 不同的疾病对时间的要求亦有明显不同;监测指标的获得必须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 , 并可以重复进行 。 那些虽然常用 , 甚至重要的指标 , 由于不具备这种时间性 , 故不能用于监测 , 但可以用于诊断 。 监测时间的捆绑性更主要体现在监测与治疗方法的紧密连接 。 首先 , 监测行为的开始 , 是因为治疗方法的需要 , 病情机制的位点给治疗方法的选择提出了针对性;其次 , 作为治疗方法的干预目标 , 监测为治疗方法落实的进程提出了时间要求;第三 , 监测指标的数值为治疗强度形成定量管理的可能性;再者 , 相应的治疗方法的起效时间对监测指标的下一次测量提出了严格的时间要求 。 监测指标的时间性带来了治疗的有序节奏与及时调整 。
三、指标与治疗位点的距离
有效的监测指标是指可以反映病情深层机制 , 并且反映可干预治疗位点的指标 。 每一项指标 , 只是从自身的角度代表了病情的某一个具体的方面 , 通常只是作为病情多个特点中的一个 。 体温常被临床上作为与感染相关的指标 , 也常用于重症监测 。 如果针对退热药物或物理降温治疗 , 体温的监测可以明确指出治疗的可干预位点 , 并用于对治疗干预强度的调控 。 但体温表述的病情机制的位点与抗感染治疗的作用位点并不相同 。 或许 , 临床上也会仅根据体温的变化调整抗生素的应用 。 但这种指标与治疗位点之间的距离 , 却可以严重地限制治疗效果 , 甚至产生临床误导 。
指标与治疗位点的距离临床上经常存在 , 但并不均表现的这么明显 , 通常会更为隐匿 , 故经常未受到重视 。 这个距离越大 , 选择治疗方法的针对性即越差 , 难以对治疗强度形成定量管理 。 扩容治疗 , 仅根据全天或每小时液体平衡状态或液体出入量;肺水肿治疗时监测血管外肺水或肺部啰音 , 而采用的治疗是血液净化或应用速尿;等等 。 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导致的临床治疗偏差 , 临床医生常表现出不知所措 , 多是因为忽略了指标与治疗位点间的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