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例患者从小求医 , 求诊到吴志英面前的时候已经16岁了 。 “她从座位上站起来或者在过马路行走速度加快时 , 只要有类似这种改变 , 她就会突然出现像跳街舞那样的不自主动作 , 不可控制地持续20秒左右 , 你和她说话她仍然可以对答 , 神志清楚 , 但就是停不下来 。 ”
这样的病例以往通常会被当做癫痫来治疗 , 但疗效很差 。 “我写下了‘特殊类型癫痫’ , 但同时打了一个问号 , 我再写上了‘发作性运动障碍’ , 但我不知道是哪一类 , 因为当时不懂 。 ”联系了国内多名专家 , 亦没人能给出答案 。
于是她开始查找相关资料 , “那时候查个国外文献也很难 , 周末跑到图书馆去待了好久 , 到处查 。 ”最终发现 , 早在1967年 , 国外就有人报道过“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手足徐动症” 。 而在2004年 , 有专家在Neurology杂志上发表了关于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的临床诊断标准 , 但没有关于致病基因的报道 。
为什么国内很少报道?而她遇到的病例又是家族性的 。 历经5年时间 , 吴志英带领团队收集到8个PKD家系的血液样品 , “我就去问别的医院的医生有没类似病例 , 找到病人家里去了 , 那时候手机还不那么普及 , 联系都很难 , 我就带着团队上门去采样 。 ”
也正是2005年看到来求诊的第一例PKD患者之后 , 吴志英带着她的2名研究生来到了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 , “当时就是去把这例患者的家系定位了 , 同时也做了肝豆状核变性的研究项目 。 我在硕士期间已经在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培训过 , 为了这些事情 , 我又去待了一年 。 ”
当时 , 吴志英已经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主任医师 , 仍然带着学生在上海租了一处简陋的房子 , “我跟我的一个女生睡在一张大床上 , 还有一个男生睡在外面 , 他的床就是一块木板 , 木板下面是砖头搭上去 。 ”
条件固然艰苦 , 也有很多同行不理解 , “你一个主任医师和教授 , 还要亲自出来干这活?我说不行 , 我得自己亲自来找答案 。 ”时至今日 , 对吴志英来说 , “未知是不可思议的 。 ”
这份付出让她和团队将答案锁定在了16号染色体上 , “之后我们就再也没办法前进了 , 那时候已经是2007年了 。 ”转机发生在2010年 , 二代测序技术(NGS) , 即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始进入国内市场 。 吴志英迅速利用这个技术手段给自己的研究带来新契机 。
【先驱者|求解罕见病·特稿|罕见病“侦探”吴志英:这个领域要有先驱者】“我当时就送了1个遗传家系4个成员的样本给基因公司做全外显子测序 , 检测费用一共是20万元 , 每份样品5万元 , 这笔费用相当于我当时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一半经费 。 ”
要不要将样本送去做基因检测?吴志英的团队还专门进行了讨论 。 “犹豫了半天 , 当时大部分人都不太支持 , 认为花20万测4个样本太贵了 , 也许还找不到致病原因 。 我说万一找到了呢?不做我们永远不知道结果 , 最后我还是坚持去做了这件事情 。 ”
吴志英一直在用研究的思维行医 。 2007年从福建引进到上海的华山医院后 , 她经常去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蹭PI(编注:课题组负责人)讲课、听他们讨论 。 ”吴志英说 , 尽管她在美国博士后期间也接受了神经科学培训 , 但知识一直在更新 , “临床医生和做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们要保持沟通 , 但沟通需要在同等水平上 , 不然互相听不懂 。 ”
正是基于大量的临床经验 , 以及对医学遗传学知识的深耕 , 才能让她在罕见病领域日渐精进 , 也有了此后更多的成果 。
- 醋酸艾替班特|这种“莫名水肿”的罕见病终于有特效药了!浙大二院开出醋酸艾替班特纳入医保后全国首张处方
- 乐乐|想打针,一万个想!8岁罕见病男孩如愿了
- 陈伯|罕见!男子突然尿频尿急,一查惊呆,体内竟有一鹅蛋大的…
- 什么|肢体麻木疼痛,竟然是这种罕见病在作祟……
- 协作网|寻找希望,让爱不罕见
- 崔冀|胃痛一忍再忍,一查竟是罕见肿瘤!这种情况要注意
- 罕见病|讲述丨从看到药到有医保,SMA患者群体的三年希望之路
-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救命药”纳入医保 罕见病患儿收益
- 患者|阿里健康罕见病找药平台发力 曲恩汀首度引进国内
- 罕见肿瘤之SMARCA4缺失型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