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中医药“万能”?还是只是“安慰剂”?究竟该如何看待( 二 )


师彬(山东省颈肩腰腿痛医院院长): 中医拥有自己独到的科学方法和本质特征的中医 , 能够传承至今 , 我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 , 一是治疗手段的优势 , 中医治病 , 主要也是两大类手段:针灸与方药 。 除此之外 , 药浴、贴敷、导引等方式多样 。 二是治疗思想的优势 , “治未病”是中医学最著名的思想之一 , 这种预防医学思想早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已经形成 , 在《黄帝内经·素问》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 , 系统阐述了身心调节、起居调节、饮食调节的各方面要素 , 如:“恬淡虚无 , 真气存之 , 精神内守 , 病安从来!”“食饮有节 , 起居有常 , 不妄作劳 , 故形与神俱”等等 , 这些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医学中 。 近几十年来提出的“健康新概念” , 许多医学科学家提出“现代医学必须由单纯的生物医学转型为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医学” , 人们广泛了解到在健康与疾病之间还存在一种“亚健康”状态 。 所有这些新观念 , 坦率地说 , 都是中医学坚持了两千多年的老观念 , 并且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 。 三是文献资源的优势 , 学中医除了辨证难、用方难之外 , 还有读书难 。 中医是滚雪球似的发展的 , 历代中医古籍 , 都是当时医家治病的经验总结 , 弥足珍贵 。
2、中医“万能”?“万万不能”!
与“不认同中医”截然相反的是一部分人认为中医是“万能”的 , 甚至极度排斥现代医学的诊疗手段 。 中医与西医各有所长 , 在哪些方面中西医结合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谷晓红(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从一定意义上讲 , 中医不是治“病” , 而是治“人” 。 例如在疫情防控中 , 我们讲“正气存内 , 邪不可干” , 很好地指导了临床 。 再例如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就是强调对人体功能的调节 , 提升人的健康水平 , 减少疾病的发生 。 在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中 , 中西医结合可以是全程、全方位的 , 这个优势我们不能丢弃 , 不能简单地把中西医分隔开 , 两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 而是相融相济的 。
王伟: 要客观地认识到中医药疗效的局限 , 不能过分夸大中药的疗效优势 。 对于一些器质性疾病或者遗传性疾病 , 中医药疗效相对有限 。 比如心梗急性期的冠脉血管成形术可以快速实现血管的再通 , 而中医药的手段尚不能达到类似的效果 。 此外 , 中医药也有需要发展的地方 , 比如中药复方成分复杂、核心效应成分不清 , 不利于科学评估药物的潜在疗效和风险;中医的诊断依据客观化和量化不够 , 不利于实现标准化诊疗;可用于急救的中药剂型不多 , 限制了中药的适用范围等 。 这些都可能是制约中医药被更广泛认可的关键因素 。
程纯(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持有中医“万能”的观点是“万万不能”的!疾病是中医、西医共同的敌人 , 解除病痛是中医、西医永恒的课题 , 实际上医学发展到今天 , 对很多疾病还是无能为力的 。 但中西医也各有擅长的领域 , 比较来说 , 中医长于急难症、疑难症、慢难症 , 长于治未病、杂病 , 长于养生、保健、康复 , 同时 , 对于西医尚未认识而诊断不明的、西医诊断明确而无治疗方法或治疗长期鲜有成效的、西医治疗毒副作用明显的 , 以及突发新的传染病、流行病 , 特别是大疫等等 , 中医药往往具有独特的作用 。
陈凯先: 几十年来 , 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所取得的许多重大成就 , 证实中医药不仅显著提高了许多疾病临床治疗的水平 , 也对推动医学核心价值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 , 彰显了中医药在当代的价值和作用 。 否定中医药科学性和重要价值的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 , 因而是错误的 。 与此同时 , 也要注意到社会上和中医界也有少数同志思想比较僵化、故步自封 , 不能在当代条件下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与时俱进 。 有的人不能正确把握中医药学作为一门医学科学、和它所蕴含的深邃的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 , 不能正确认识中西医“优势互补 , 协调发展”的关系 。 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 , 中医药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但在用现代科技深入分析中药的作用、借鉴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评价疗效等方面还需要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