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义|“97岁的学生”王振义:瑞金医院最有名的“周四开卷考”,考的就是他( 二 )


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曾是白血病家族中最为凶险的一种,很多病人往往在抢救几小时后就死亡了。直到上世纪80年代,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对它的有效治疗手段,医生们备感挫败。
“看着患者一个个离开人世,很有挫败感。”王振义回忆,当时,在非常有限的条件下,他们听说了“诱导分化”,不过,到底如何将肿瘤细胞“诱导分化”为好的细胞,谁都不晓得该怎么做。
瑞金医院血液科的科研就从一间小小的实验室起步,通过“道听途说”,王振义了解到一种氨基酸可能让肿瘤“改邪归正、诱导分化”,他就带着学生投入研究。期间几经失败,一次次走进“死胡同”。
王振义|“97岁的学生”王振义:瑞金医院最有名的“周四开卷考”,考的就是他
文章插图
七八十年代的血液科病房,条件比较简陋,治疗手段也很有限(瑞金医院供图)
后来,王振义带领研究生经一系列实验,发现维生素A的氧化物——全反式维甲酸可以在体外实验中将幼稚期的白血病细胞转为成熟的细胞。大伙欣喜若狂,不过这毕竟是体外实验。
时间终于来到1986年,他们等来了“001号”病人。上海市儿童医院血液科收治了一名5岁的儿童,病情危急。“死马当活马医!”有了家属的决心,这个全新治疗方案付诸实践。这名患者最终实现治愈,存活至今,已结婚生子!
这是诱导分化理论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的第一个成功案例。1988年,王振义的相关成果发表在《血液》杂志上,这篇论文后来被评为全球百年来引证率最高和最具影响的86篇论文之一。
王振义|“97岁的学生”王振义:瑞金医院最有名的“周四开卷考”,考的就是他
文章插图
王振义与学生陈竺、陈赛娟(瑞金医院供图)
此后,王振义与学生陈竺、陈赛娟、陈国强等又创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疗方法,让这种曾被视作最凶险白血病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该治疗方法被海外媒体誉为“上海方案”,与青蒿素的发明等并列为“20世纪新中国对世界医学的八大贡献”。王振义据此获得国际肿瘤学界最高奖——凯特林奖,评委会称王振义为“人类癌症治疗史上应用诱导分化疗法获得成功的第一人”。
王振义|“97岁的学生”王振义:瑞金医院最有名的“周四开卷考”,考的就是他
文章插图
2018年,外国医学代表团到访,一定要到瑞金医院当面见见这位开启癌症全新治疗方向的中国医生(瑞金医院供图)
就是这样一个蜚声国际医学界的名家,2003年,在他将所有行政岗位“让贤”后,自创了这一特殊查房方式——“开卷考试”,即每周一由学生提交临床上遇到的疑难病例,形成“考卷”,他在一周内搜索全球最新文献,思考、分析后“答卷”,并在每周四与大家一起探讨。
王振义|“97岁的学生”王振义:瑞金医院最有名的“周四开卷考”,考的就是他
文章插图
2015年,一名美国母亲在白血病治愈后得知治疗方案是一名中国医生发现的,几经周折找到王振义的地址,写来感谢信(瑞金医院提供)
“科研一定是需要时间的,我年纪大了,已没有工夫再进行5至10年才出结果的研究,我暂时还能现学现卖地做些工作,‘开卷考试’是其中之一。”王振义这样说。
这场考试一考就是18年,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5月15日,96岁的王振义院士与学生李军民在瑞金医院血液科借助配备了5G技术“小雪”机器人,与一名74岁的患者在“云端”连线,继续他的“答卷时间”。
当时疫情形势仍比较严峻,看着老师心无旁骛地病人在线交流着,看着他在两三天里整理的上百篇文献、还用红线划出要点希望学生们注意,李军民很感慨,“你能感受到他对医学、对病人发自内心的关心与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