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25年了,现在他的心脏怎么样了?( 二 )


每年6月19日 , 老钱都会改一次微信名 , 现在的名称是“重生25年了:身体最重要” 。 他做手术那年 , 儿子才10岁 , 如今儿子都已经成家 , 孙女也有10岁了 。 对于生活 , 老钱是很乐观的:“后面的日子都是赚的 , 怎么开心怎么过!”这么多年 , 他一直感谢为他做手术的浙江省人民医院 , 当年的医生很多都已退休 , 但他记得他们每个人的名字 。 他更感激那位捐出心脏的陌生人:“没有他 , 现在我不可能坐在这里了 。 ”
患肥厚型心脏病20多年67岁温州阿姨终于下了决心
时隔25年 , 如今心脏移植技术更加成熟 。
陈阿姨退休前是学校的语文老师 。 20多年前的一天 , 她忽然感觉胸闷、胸痛 , 到当地医院检查后 , 确诊肥厚型心肌病 。 “我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就比较娇气的 , 害怕手术 , 宁可吃药 。 ”陈阿姨说 , 这么多年来 , 药量一直在增加 , 但病情却没有缓解的迹象 , 仍然在加重 。 最近这两年 , 她每天要吃20几种药 , 几乎是“泡在药罐里” 。 “我近几年来心衰发作越来越频繁 , 一旦发病就太难受了……”看到陈阿姨被病痛折磨得越来越憔悴 , 家里人四处求医 。 陈阿姨说 , 自己曾在宁波、上海的很多大医院就诊过 , 后来在媒体上看到了崔勇主任的介绍 , 便慕名来到了浙江省人民医院 。 “我了解过 , 崔主任在这块是最好的 。 ”
陈阿姨的“功课”做得很足 , 她说 , 她看过很多崔勇主任的介绍和报道 , 知道崔主任曾在加拿大进修 , 是为数不多能够全面胜任北美临床工作的中国医师 , 尤其擅长高龄、复杂冠心病搭桥手术 , 大血管手术、微创多瓣膜置换手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外科微创治疗及复杂先心病的外科矫治手术 , 手术成功率及疗效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 而且 , 近年来 , 崔勇主任在国内率先提出“无可见疤痕”微创心脏手术的理念 , 每年应用这种微创手术方法完成300余例各种类型的心脏手术 , 经验丰富 。 这让陈阿姨很是心动 。
去年年初 , 陈阿姨第一次来到浙江省人民医院 , 崔勇对她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后 , 建议她考虑心脏移植 。 原本就惧怕手术的陈阿姨一听 , 第一反应就是拒绝 , 表示不接受这个方案 。 “你现在年纪还不算大 , 也没有其他毛病 , 手术条件还是理想的 , 过了这个节点 , 病情越来越重 , 手术效果也会有影响的 。 ”崔勇主任告诉陈阿姨 , 心脏移植已经是成熟技术 , 想要康复只有这一条路 。 家里人和同病房的病友也劝她 , 手术最好尽量早点做 , 但陈阿姨还是很犹豫:“我知道这种手术不是开玩笑的 , 结局就两个——要么好要么坏 , 万一是不好的结果怎么办?”纠结了两个星期 , 她还是出院回家了 。
正如崔勇主任说的 , 陈阿姨的病情持续加重 , 不时会发生房颤 , 严重的时候甚至会晕倒 。 去年12月 , 她再次来到医院就诊 , 人清瘦了一圈 , 看起来状态很不好 。 “实在是太难受了 , 发病的时候简直生不如死 。 ”陈阿姨已经到了绝望的边缘 。 这次 , 陈阿姨想通了:“现在我的生活根本没意义了 , 还不如做个手术 , 崔主任在心脏领域这么厉害 , 移植也是你的强项 , 我相信你 。 ”
崔勇主任详细向她说明了心脏移植手术的风险和预后 , 经过全面评估 , 陈阿姨进入了供体等待系统 。 要等待合适的供体 , 也是需要“运气”的 。 陈阿姨算是运气特别好的 。 今年4月 , 她因为在家发生房颤 , 被家人紧急送到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 , 之后又转到心脏大血管外科住院观察 。 就在住院半个小时后 , 负责供体监测的周冰医生就得到消息——有一例捐献心脏 , 正好和陈阿姨匹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