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顺应自然变化,才可达到天人和谐统

人体的阴阳,是生命的根本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即所谓“四时阴阳” 。善于养生的人,也要使人体中的阴阳与四时的阴阳变化相适应,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
一、春季养生注重”培本养阳”
春季包括我国的农历正月、二月和三月,此时天气逐渐变暖,阳气渐升,草木萌发,万物生长,一派欣欣向荣之象 。春天气候多变,乍暖还寒,最易受外邪 。所以有“春夏养阳”之说,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而《医贯·阴阳论》说:“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因此,阳不能自立必得阴而后立,故阳以阴为基,而阴以阳为统,而阳为阴之父,根阴根阳,天人一理也 。春季万物初长,固护阳气,阳气乃足,补阴为补阳气生化之本,生化之源也 。
春季保养人体阳气的方法很多,重要的一点是要“捂”,即俗话中的“春捂秋冻”,即衣着方面不要顿减,正如<寿亲养老新书》里所指出的“春季天气渐暖,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减,以免使人受寒” 。而且还特别强调体弱之人要注意背部保暖,此外应当多吃韭菜 。韭菜,虽然四季常青,终年可供人食用,但却以春季多吃最好 。正如俗话所说:“韭菜春食则香,夏食则臭 。”中医认为韭菜性温,春季常食,最助人体养阳 。
二、夏季养生注重“滋阴祛火”
夏季从立夏至立秋前一日,大约为农历四、五、六月份 。此段时节草木茂盛华美,万物长极,阳气达到鼎盛 。从朱震亨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来看,此时阴气相对阳气之鼎盛更为不足 。《格至余论》云:“四月属巳,五月属午,为火大旺,火为肺金之夫,火旺则金衰;六月属未,为土大旺,土为水之夫,土旺则水衰 。”故夏季应当滋养阴气,以助阳之化生 。朱丹溪说:“古人于夏必独宿而淡味,兢兢业业于爱护也 。”一些好发于冬天的慢性病,如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等,也常在夏季调养 。
在夏季,主要是通过滋阴来达到“祛火除烦”的效果 。例如在夏季应保证在午夜之前入睡,这是因为23点到凌晨l点是气血回流到肝脏的时间,如果不睡,等于强迫肝脏继续工作,再加上外界气候因素,会导致“肝火旺”,心情更加烦躁 。在饮食上夏季应该多喝牛奶,夏饮牛奶不仅不会“上火”,还能解热毒、祛肝火 。中医就认为牛奶性微寒,可以通过滋阴、解热毒来发挥“祛火”功效 。而且牛奶中含有多达70%左右的水分,还能补充夏季人体因大量出汗而丢失的水分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牛奶冻成冰块食用,否则很多营养成分都将被破坏 。
三、秋季养生注重“阴阳调和”
【养生顺应自然变化,才可达到天人和谐统】秋天天气干燥,气候逐渐转凉 。此时阳气始消,阴气初长 。此时应及时调和阴阳,使之达到最佳状态 。秋气肃杀,五行属金,五脏属肺,若阴津不足,肺气不得敛,则易患咳嗽痰喘之症 。秋季寒凉,逐日变冷,养生者必须保持足够的阴津,只有阴足,才能阴生阳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
在秋季,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 。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 。秋属肺金,主收 。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 。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饮食上要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一些酸味、甘润的果蔬 。还应注意的是,夏季过后,暑气消退,人们食欲普遍增加,加之秋收食物品种丰盛,此时不宜过多进补 。秋季燥邪易伤人,除适当补充一些维生素外,对于确有阴伤之象,表现为口燥咽干、干咳痰少的人,可适当服用沙参、麦冬、百合、杏仁、川贝等,对于缓解秋燥有良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