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症专家童朝晖:33年间,从不想学医到不能放弃( 二 )


危重症专家童朝晖:33年间,从不想学医到不能放弃
文章图片
童朝晖在出门诊 。 王艾冰摄
“做医生是一个慢慢喜欢的过程 , 但只要做了医生 , 就要做个名医 。 ”这句话是童朝晖接受自己是一名医生的开始 。 从那之后 , 他未来的职业生涯开始以医生为核心 。 “本科毕业去医院轮转 , 只要有重病人我就不走 , 哪怕不是我的病人 , 我也要跟着去抢救 , 好像我天生就喜欢有挑战性的事情;当医生一定要是博士 , 所以我拿博士比其他大部分同学都拿得早……”
喜欢挑战的童朝晖仿佛注定要做一名危重症医生 , 每次遇到危重症病人 , 他都会看似轻松的说一句“试一试” 。 2014年 , 童朝晖接到了一个求救电话 , “一位24岁的产妇误服了百草枯 , 请求会诊指导救治 。 ”接到电话后 , 童朝晖和团队医务人员立即赶往患者所在的医院 , 路上却接到对方电话说:“你们别来了 , 患者已经快不行了 。 ”
“还是过去吧 , 试一试 。 ”就是这样看似轻松的一句话 , 让童朝晖和医生们坚持赶了过去 , 经过一番抢救后 , 患者闯过一关又一关 , 并最终等到了适合的肺源 , 接受了双侧肺移植 。 现在谈起当时为什么要坚持过去 , 童朝晖还是淡淡的说 , “就想着试一试吧 , 万一呢 。 ”
“做呼吸重症的好像啥也不会 , 却是离死神最近的”
童朝晖的这句“试一试吧 , 万一呢”背后 , 承载着太多患者和家庭生的希望 。
“我最大的挑战其实在我所负责的呼吸重症监护室里 , 那里有16张床位 , 里边躺着的病人是我每天来到医院最放心不下的人 。 ”童朝晖沉重地说到 。 当健康时报采访人员走进这间重症监护室的时候发现 , 与其他病房不同的是 , 这里每一个患者好像都安静地睡着;这里的每一个医生面对的都是用力呼吸着的危重症病人 , 而童朝晖在这个特殊的地方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危重症专家童朝晖:33年间,从不想学医到不能放弃
文章图片
童朝晖在查房中 。 受访者供图
在这里工作了18年的北京朝阳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护士长张春艳说 , “童院是我们的领路人吧 。 ”在张春艳的印象中 , 这个领路人天生带着一种威严 , “童院很少对我们发脾气 , 但是就是每个人面对他的时候都会有压力 , 每次他来之前 , 年轻医生都会有一点害怕 。 ”张春艳说到 , 18年的过程中 , 她只见童院发过两次火 , 一次是他的学生连基本的知识点都没记住;另一次是因为我们病房有3个同时上ECMO的病人 , 很多病人也比较危重 , 有些病人的细节我们没有处理得很好 。
“我跟他们发火都是因为他们对病人没有做到最好 。 ”童朝晖笑着说 , 我经常跟他们说 , “未来10年、20年这些病人、甚至我自己的生命都是要交到你们手里的 , 而且危重症病人的救治是一个团队 , 每一个人都要做到万无一失 。 ”
作为一名呼吸科危重症医生 , 童朝晖时常勉励自己和学生的一句话是 , “外科医生会动刀子、心血管医生会介入 , 呼吸科医生好像啥也不会 , 但是因为我们做危重症 , 每天面对的病人都是生死之间 , 你必须什么都要会 , 要有责任心、爱心和细心 , 还要有清晰的逻辑、不断积累的经验以及不断更新的知识点.... 。 ”
“一名医生 , 永远要走到病人床旁”
“33年了 , 每次遇到重病人或者突发事件的时候 , 感觉最初的热情依然会被唤起 。 ”童朝晖说 , 不管走到哪 , 不管我是什么职位 , 看病人才是我的铁饭碗 。 “从最开始做医生的时候 , 就喜欢上了成功抢救病人带给我的满足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