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症专家童朝晖:33年间,从不想学医到不能放弃


危重症专家童朝晖:33年间,从不想学医到不能放弃
文章图片
“感谢我当时误打误撞的学了医 , 现在才能拥有这么多次为国出力的机会 。 ”
“医生真正的战场永远是患者的床旁 , 离病人近一点 , 就是离生的希望更近一点 。 ”
“搞危重症的 , 要有鹰一样的眼睛 , 因为病人每一个细枝末节的变化 , 都是他们在与死神掰手腕儿 。 ”
危重症专家童朝晖:33年间,从不想学医到不能放弃
文章图片
童朝晖(中)在呼吸重症监护室查房前 , 都会了解每一个患者的病情 。 王艾冰摄
这三句话是2021北京榜样年度候选人、北京朝阳医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童朝晖在描述自己32年医生生涯中经常提到的3句话 , 用来提醒自己也提醒众多学生 , 他是一个医生、一个临床医生、一个呼吸危重症临床医生 。
“每次突发事件 , 都让我感恩能为国家做点事情”
在朝阳医院 , 童朝晖有3个“固定”的办公场所 , 一个是位于门诊楼9楼尽头的一间出门诊的办公室 , 另一个在住院部13楼的呼吸重症监护病房 , 除了这两个地方外 , 他最常待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办公室 , 走进这间并不大的办公室 , 最先看到的就是墙面上挂着的一张他参加“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颁奖时的照片 。
危重症专家童朝晖:33年间,从不想学医到不能放弃
文章图片
重症八仙合影 , 童朝晖(右三) , 受访者供图 。
“我特意让他们洗出来挂上去的 , 因为这对于我个人来说不仅是一份荣誉 , 也是从医33年中难得的一次考验的见证 。 ”童朝晖看着那张身后的照片说到 , 仿佛再次回到了在武汉的100天 。
2020年1月18日 , 童朝晖出征武汉时是跟女儿一起去机场的 , 女儿出国学习 , 他去武汉抗疫 。 “女儿拿着个大箱子 , 我拿着个小箱子 , 心想我两个礼拜就回来了 。 ”童朝晖回忆 , 没有想到这一去就是100天 。 到武汉就扎进隔离区 , 用2天时间把所有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情况摸查一遍、重症八仙、坚守武汉到最后的专家、随后直接辗转哈尔滨、吉林、青岛、北京、石家庄、通化等多地 , 连续战疫250余天 , 行程超过1.5万公里 。
危重症专家童朝晖:33年间,从不想学医到不能放弃
文章图片
重症八仙再次到同样的位置并合影(管向东因为在云南抗疫 , 并未参加)受访者供图 。
这些是童朝晖在出发时从没有想到要完成的事情 , 但他都完成了 。 这其实离不开此前多次突发事件的积累 。
2003年童朝晖承担北京市SARS主检医师的艰巨任务 , 随后成为SARS定点医院的病区主任 , 带领团队取得百余名患者无一例死亡的战绩;2008年发现北京第1例H5N1禽流感患者;2013年诊治北京第1例H7N9患者;2019年发现并成功救治北京第1例H5N6禽流感患者;同年 , 诊断并救治109年以来北京首次出现的2例输入型肺鼠疫患者 。
“为国出力 , 我一直是毫不犹豫要勇往直前的 。 ”童朝晖告诉采访人员 , 正是这份毫不犹豫让他回想起任何一次走上疫情的一线都不记得有任何恐惧 。 也是这份毫不犹豫让他告诉采访人员 , “现在看起来坚持学医是正确的 , 不然我可能都没有为国出力的机会 。 ”
“最开始并不想学医 , 但天生喜欢挑战”
之所以说坚持学医 , 是因为童朝晖当年填报志愿时并未填医学 , 学医是他被调剂的结果 。
“我大学填志愿时没报医学 , 那会想学机械、计算机这些专业 , 但是因为报考的志愿都没有录取 , 我是被调剂到医学院的 , 第一年还有点不想学 , 想再参加一次高考 。 ”童朝晖笑着说 , 但是那会父母和老师同学都劝我 , 让我坚持 , 也就是在坚持的过程中 , 我发现医生这个行业给人的挑战感和成就感是非常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