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蒯东:我省提出“心脑同治”理念第一人( 二 )


“因为有相同病因 , 所以我们现在做检查时 , 如果患者心脏血管有问题 , 也会要求他同步检查脑部血管 , 这样就又发现了很多需要做心脏搭桥手术的患者合并有颈动脉狭窄 , 按照过去的模式 , 不管是先处理冠脉问题还是先处理颈动脉狭窄 , 对患者而言 , 都可能会留下后遗症 , 或者不得不二次手术 。 ”蒯东进一步解释 , 针对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 , 目前惯用的手术方式有两种 , 首选是剥脱 , 就是把堵塞斑块从血管内剥离出来 , 还有一种就是植入支架 。 不管选用哪种方式 , 在手术过程中 , 因为是全麻 , 这对本就出现状况的心脏而言 , 是极大的挑战 , 出现心衰的风险也非常大 。
因为此前已经有“心脑同治”的成功经验 , 2021年1月 , 神经外科又联手心外科做了大胆的尝试 , 给一名72岁的男性患者成功实施了“颈动脉剥脱+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 “当然 , 手术过程也是有先后次序的 , 术前我们就已经做了周密的预案 , 如果先做颈动脉的剥脱 , 患者心脏一旦出现状况 , 心外科医生第一时间就可以做搭桥手术;如果先做冠脉搭桥 , 我们的超声监测会实时监控患者颅内血管情况 , 一旦出现异常 , 神经外科的医生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对血管内斑块进行剥脱 , 这样一来 , 就可以为患者规避很多风险 , 也不会影响到他术后的正常生活 。 ”蒯东说 , 到目前为止 , 他们已经为5名患者成功实施这一手术 , 愈后效果也非常好 。
再次突破 , “心脑同治”病种范围逐步扩大
一次次多学科协作手术的成功实施 , 让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的专家们对“心脑同治”更有信心 , 也开始挑战更高难度的手术 。
今年4月 , 一名74岁的男性患者因“右侧肢体无力、说话不流利”而住院 , 经检查 , 该患者被确诊为“房颤合并颅内动脉狭窄” 。 “常规来说 , 颅内动脉狭窄也要通过植入支架来治疗 , 放支架就必须要吃抗血小板的药 , 而治疗房颤是要吃抗凝药 。 ”蒯东说 , 假设患者要放支架 , 为了防止手术过程中出现房颤导致栓子脱落 , 就要同时吃抗板药和抗凝药 , 这样就可能造成患者脑出血或身体其他部位的出血 。 “如果不放支架 , 患者又可能出现偏瘫 , 所以我们就在想 , 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 , 把抗凝药停了 , 先给患者放支架 , 然后同台通过植入起搏器、左心耳封堵或射频消融的方式 , 彻底解决患者房颤的问题 , 手术结束后 , 患者也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吃抗板药 , 术后出血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 ”
有了这样大胆的设想后 , 专家们经过多次严谨周密的论证 , 最终手术成功实施 。 据介绍 , 目前 , 房颤是中老年人群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 而血栓栓塞性并发症 , 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 房颤所致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20%左右 , 而这一次手术的成功实施意味着更多这样的患者将得到有效救治 。
采访结束时 , 蒯东告诉山西晚报采访人员 , 经过前期的研究和这些案例的成功实施 , 目前他们初步把“心脑同治”的病种范围分了三种类型:一种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同期介入治疗 , 包括颈动脉/椎动脉开口狭窄+冠脉支架、颅内动脉狭窄+冠脉支架;一种是颈动脉剥脱+冠状动脉搭桥;还有一种就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心律失常的同期治疗 , 已经成功实施的术式包括颅脑动脉狭窄+窦性心动过缓、颅脑动脉狭窄+房颤、颅脑动脉狭窄+室上速 。
“我们的学术研究还在逐步深入 , 心脑同治不仅仅是临床实践 , 还应该包括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 , 追根溯源 , 从根源上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率 , 降低疾病负担 。 ”蒯东说 。 他建议 , 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最好能每年定期进行一些针对性的检查 , 比如颈部血管超声、脑血管超声等;另一方面 ,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也应对病情定期进行全面评估 , 最大限度预防心脑疾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