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怎样呵护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


压力|怎样呵护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
文章图片

2020年3月7日 , 武汉协和医院隔离区 。视觉中国供图
第四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 ,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采访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黄薛冰 , 她告诉采访人员 , 很多人认为医生这个群体有着过人的心理素质 , 能够承受超乎寻常的压力 , 然而事实是医生跟其他群体一样 , 当面对过大的压力和强烈冲击时 , 也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 需要受到关注和关爱 。
采访当日 , 黄薛冰接诊了三位医务工作者 , 其中一位是一家社区医院的医生 。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要求 , 这位医生需要每天24小时待命 , 随时都要准备好出发执行任务 。 超强的工作负荷和紧张的工作节奏让这位医生出现了失眠、胸闷、心慌气短等焦虑障碍的症状 。
焦虑障碍是医生群体最常出现的心理问题
黄薛冰告诉采访人员 , 焦虑是指人们在遇到压力、困难、挑战、危险时出现的担心、紧张、不安、烦躁、恐惧等情绪 。 焦虑是人类最普遍的情绪之一 。 适度的焦虑是有利的 , 可以让人们保持一定的紧张 , 激发内在动力 。 通过适宜的行为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后 , 焦虑会随之缓解 , 这是一种正常反应 。
但是 , 当焦虑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与环境因素不相称 , 明显超出了必要的界限 , 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时 , 就要考虑是不是发生了焦虑障碍 。 研究显示 , 我国成人焦虑障碍的终身患病率高达7.6% , 是各类精神障碍中最高的 。
如何区分正常焦虑和病理性焦虑呢?黄薛冰介绍 , 正常焦虑表现为:非持续紧张 , 事件后即可缓解;焦虑产生有充分的现实依据 , 焦虑程度与事件严重程度相符;偶有躯体焦虑症状但不突出;会促使个体行动 , 有利于个体社会功能发挥 。 病理性焦虑则表现为:持续的紧张不安;焦虑产生无充分现实依据但感到威胁或灾难临头;常伴有明显的突出的躯体焦虑症状 , 例如心慌、出汗、胸闷、肌肉紧张等;会妨碍个体行动 , 影响社会功能 。
黄薛冰告诉采访人员 , 焦虑障碍是医生群体最常出现的心理问题 。 医生这一职业决定了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特点 , 这是长期的行业现象 , 而最近一两年的疫情 , 更是给医务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 “目前来看 , 焦虑是这个群体的代表性心理问题 。 ”
预防焦虑 , 避免陷入错误认知的陷阱
焦虑不仅会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 也会影响工作效率 。 那么医生群体应该如何预防焦虑 , 保护心理健康呢?
黄薛冰告诉采访人员 , 临床发现 , 过度焦虑的人往往存在一些认知误区 , 医生群体也不例外 。 预防焦虑 , 首先要避免陷入错误认知的陷阱 , 包括:灾难化思维、“全或无”思维、“应该”陈述和选择性失明 。
首先是灾难化思维 。 灾难化思维指个体倾向于扩大感知到的威胁并高估它潜在后果的严重性 。 在许多与焦虑相关的障碍中 , 灾难化解释被认为是导致焦虑症状的主要原因 。 在这种思维下 , 个体会将不愉悦的情景或不舒适的体验看作是糟糕至极、惨绝人寰或者万劫不复 , 不可承受的 。 比如 , 在成堆的工作面前有“如果不能按时完成任务 , 后果不堪设想”的想法 。
其次是“全或无”思维 。 “全或无”思维也叫“非黑即白”思维 , 意思是以绝对化视角来看待事物 , 忽略了“完美”“最差”两极之间的灰色地带 , 忽视了生活的真正本质 , 把自己的体验粗暴地两极划分 。 比如“没有达到某一个目标 , 就认为自己完全是个失败者”“忽略了一个细节 , 就认为自己是个不负责任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