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急腹症、胰腺炎,一个奇效良方,缓解剧烈疼痛,对证有效

肠梗阻、急腹症、胰腺炎,一个奇效良方,缓解剧烈疼痛,对证有效

文章图片

肠梗阻、急腹症、胰腺炎,一个奇效良方,缓解剧烈疼痛,对证有效

《孤勇者》里唱到 , “谁说污泥满身的不是英雄”?但是 , “说英雄 , 谁是英雄” , 最起码要有一点 , 能忍痛!为什么呢?因为疼痛真的让人很难受 , 如果不能忍痛 , 都不好意思自诩英雄 。 但是 , 对于普罗大众来说 , 忍痛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 尤其是剧烈疼痛 。 对于剧烈疼痛 , 究竟有没有中医良方可以“江湖救急”呢?还真有 , 医圣张仲景所传的“大建中汤”就是一个良好的止痛方 , 不过它的主要功效是大止腹痛 。
那么 , 这个能够止住剧烈腹痛的大建中汤 , 究竟是由哪些中药组成的呢?全方有很多中药吗?并没有!据《金匮要略》记载 , 大建中汤由“蜀椒二合(去汗) , 干姜四两 , 人参二两”三味正药组成 。 但是实际上 , 除了这三味中药之外 , 还有一味 。 张仲景对于大建中汤的煎服方法比较特殊 , 首先是用水四升 , 煮取二升 , 去掉药渣之后 , 再纳“胶饴一升” , 微火煮取一升半 , 分温再服 。 大约过“一炊顷”的时间之后 , “可饮粥二升 , 后更服” 。 喝药之后 , 还要做一件药后将息法 , 那就是“当一日食糜粥 , 温覆之” 。
对于大建中汤的主要功效 , 基本上可以概定为“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 适用于中阳虚弱、阴寒内盛所致的脘腹剧痛证 。 临床表现主要以心胸中大寒痛 , 呕不能食 , 腹中寒 , 上冲皮起 , 出见有头足 , 上下痛而不可触近 , 或腹中漉漉有声 , 舌苔白滑 , 脉弦紧等为主 。 不过需要记住的是 , 如果是实热内结、湿热积滞 , 或者阴虚血热所导致的腹痛 , 却不宜使用大建中汤 。

对于大建中汤 , 它的配伍究竟又有哪些奥秘呢?全方以蜀椒为君药 , 主要起到温中散寒、降逆止痛的作用;以干姜为臣药 , 主要起到温中祛寒、和胃止呕的作用 , 还能辅助蜀椒温建中阳、散寒止痛;以人参、饴糖为佐药 , 其中人参补脾益胃、扶助正气 , 饴糖建中缓急 , 既能增强蜀椒、干姜的止痛之功 , 又能制约蜀椒、干姜过于辛燥 , 还能甘缓益气、补虚助阳 。 四药合用 , 可以让中阳建、阴寒去、阳气复 。 纵观大建中汤的配伍 , 温补并施 , 以温为主 , “温中以除阴寒 , 补土以建中阳” , 两者相得益彰 。
对于君药的争议 , 主要集中在蜀椒和饴糖两味中药上 , 清代名医朱光被所说“川椒辛热 , 直走三焦 , 破阴而回阳 , 令心胸腹内之寒邪顷刻消散 , 共成建中之奇勋” , 所以现代方剂学多宗此意 , 以蜀椒为君药 。 但是清代名医邹澍、莫枚士则认为大建中汤应当以饴糖为君药 。 清代名医邹澍指出 , “无饴糖即不名建中” , “两建中皆以饴糖为君”;清代名医莫枚士指出 , “胶饴为君 , 干姜为臣 , 人参、蜀椒为佐使 , 乃辛甘发散之大剂 , 故有温覆之法 。 所以名建中者 , 有胶饴也 , 与小建中命名同意” 。 因此 , 对于大建中汤的君臣佐使配伍 , 仍需进行反复考证、精益求精 , 以期有一个更为公允、更为公认的说法 。
其实要搞清楚君药的争议 , 还是得先从大建中汤的方证说起 。 对于大建中汤证 , 历代医家的看法不一致 , 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 , 第一种是寒实证 , 清代医家沈明宗、魏念庭等医家持此观点 , 第二种是虚中夹实证 , 一方面认为有正气虚 , 同时也强调邪气盛 , 清代医家尤在泾、陈修园持此观点 , 第三种是虽未明言虚实 , 但也强调了邪气盛 , 清代医家吴谦、唐宗海持此观点;第四种是虚寒证 , 元代医家赵以德持此观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