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种|专访许速(下):互联网+医疗,绝不是将医疗行为“翻”到互联网如此简单

许速强调,互联网+医疗,绝不是将医疗行为“翻”到互联网上如此简单。
数据引领的全新时代,将为所有过去难以破解的问题带来全新解答。看病难、看病贵向来是医疗领域最为聚焦的痛点。大数据、全样本背景下,病种分值付费打破传统付费模式,已在全国多个城市试点。
上观新闻:大数据时代会怎样颠覆传统医疗的规律,将可解决哪些医疗服务中的核心难点?
许速:数据领域有一个定律叫“摩尔定律”,是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的经验之谈。该定律的核心内容是: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经过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换言之,处理器性能每隔一至两年翻一倍。未来一定是存储芯片越来越小,存储的信息量越来越大。
这意味着,社会变革的速度将非常快,社会发展一定要顺应数据发展而调整。
全样本、大数据场景下,客观出现的随机事件都有其规律性,代表着偶然之中存在着必然。大数据带来的样本容量增加,样本平均数将无限接近于客观事实。按照传统抽样方法,更容易看到总样本中的大概率事件,而医疗服务中既有大概率事件,又有无数小概率事件,大数据方法所形成的大数据病种组合,由于采用全样本数据分组,分组细,便可既能反映大概率的共性特征,又能体现小概率的个性特征。
在我国公立医院,探索数字化管理已积累了一定经验。建立管用、高效的医保支付机制是新时代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目标之一。以按疾病诊断相关组(DRG),单病种分组付费、基于大数据的病种分值付费(DIP)为代表的按病种付费改革已成为当前改革的主要方向。
病种|专访许速(下):互联网+医疗,绝不是将医疗行为“翻”到互联网如此简单
文章插图
上观新闻:DRG、DIP两种医保支付方式是通过怎样的算法,实现合理降低病人医疗费用支出这一目标的?
许速:医保支付的基础是价格形成机制,因此支付方式改革本质上是价格改革,要对医疗服务的计价单位、付费标准、支付时间和质量标准等进行改革,其最终形成的医疗费用最大化地契合医疗的服务成本。
DRG和DIP两种支付方式在我国现阶段平行推进,两种方法使用的数据来源都是医保结算清单和收费明细,数据标准都是医疗保障信息业务编码。
其中,基于大数据的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是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利用患者“疾病诊断+治疗方式”的共性特征对病案数据进行客观分类形成病例组合,再由医保据此付费。DIP通过对实际住院病人“疾病诊断+治疗方式”自然穷举组合,反映临床客观现实,通过数据标准化,实施成本低,较易为医院所接受,是我国本土发展的病例组合方式。目前已在广州等71个城市进行试点。
医保支付改革最终目的是逐步转变定点医院和医生的医疗服务行为,促进医院医疗服务行为的规范化和合理化,降低或合理控制医疗服务成本和费用,减少医保基金浪费,使有限的医保基金得到最高效使用。
因此,支付方式改革的设计要考虑“病人全覆盖、基金可持续、流向分级化、诊疗规范化、费用合理化、技术得发展”等原则,建立促进基金支出安全、医生行为转变、病人负担减轻的可持续发展新机制。
采访中,许速为采访人员示范了可穿戴设备如何自我管理:他将智能手机贴在上臂,轻按一下,通过App即可显示血糖水平。“设备通过物联网连接到手机,制成表格,一天各个时段的血糖水平一目了然。”
在许速看来,互联网是平的,它将彻底改善医疗资源供不应求的现状。通过互联网,病人实现自我管理,一旦需要干预,同质化疾病管理将随时随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