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古今名医应用黄芪经验大盘点( 六 )


傅青主指出:“既知儿死腹中 , 不能用药以降之 , 危道也;若用霸道以泻之 , 亦危道也 。
盖生产至六七日 , 其母之气必甚困乏 , 乌能胜霸道之治 , 如用霸道以强逐其死子 , 恐死子下而母亦立亡矣 。 必须仍补其母 , 使母之气血旺 , 而死子自下也 。 ”
实践证明 , 傅氏这一论点是正确的 , 为下死胎另辟蹊径 。
傅氏主张用疗儿散治之 , 我用加味开骨散取效 , 可算异曲同工 。 当时龟板缺货未用 。
此例说明重用黄芪可下死胎 , 这是寓攻于补之法也 。
4
瘫者行之
对于偏瘫、截瘫等属于气虚有瘀者 , 补阳还五汤是一张特别著名的效方 , 它出自王清任的《医林改错》 。
张锡纯虽然批评了王氏对于治疗半身不遂过于强调阳气不足之说 , 认为萎证有虚仍有实 , 补阳还五汤用之要得当 , 但张氏仍不能不说:“补阳还五汤其汤甚妥善也 。 ”
我曾用此方治疗各种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属气虚血瘀之偏瘫者 , 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 有恢复五成的 , 也有恢复八、九成的 。
曾治一例严重截瘫之女性青年 , 就诊时已卧床数月 , 两腿消瘦 , 自膝下皮包骨头 , 需人推扶起坐 , 坐亦不能持久 。
我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之 , 黄芪初用120g , 最大量时用至200g 。
服药8个多月 , 并经艰苦锻炼 , 已能扶拐杖缓慢行进 , 1年后参加工作 , 2年后能去掉手杖跛行 , 后结婚生一子 。
我体会使用补阳还五汤需要注意两点:
一者辨证须是气虚血瘀证 , 二者黄芪必需重用至120g , 不宜少于60g方效 , 其他药量也可略为增加 , 但决不能轻重倒置 。
5
表虚固之
李东垣认为 , 黄芪能补三焦之外 , 又能实卫气 。
卫气者 , 温分肉而充皮肤 , 肥腠理而司开合者也 。 “实卫”就是“固表” 。 自汗一证 , 玉屏风散为疗效确切的名方 。
我体会此方不但治自汗 , 一些盗汗属气虚者亦适用 。
为了方便 , 常用汤剂 , 其份量为:黄芪12g , 防风3g , 白术15g , 防风用量少于黄芪 , 白术的量是黄芪与防风的量之和 。
治自汗盗汗兼阴虚者 , 我喜用玉屏风散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g , 或加浮小麦、糯稻根各30g;若汗出特多者加麻黄根10g 。
治疮疡烂肉 , 黄芪也是一味重要药物 。
曾会诊一患者 , 腋下肿瘤摘除之后 , 伤口久不愈合 , 不断渗液 , 1天要换多次纱布 。
用补益气血之剂 , 重用黄芪30g后 , 渗液减少 , 不到半月而伤口愈合 , 此黄芪内托之功也 。
小儿疮疖 , 逢夏则发 , 此伏彼起 , 实不少见 , 亦甚棘手 。
一军医小孩 , 自2岁开始 , 夏季疖疮发作 , 用抗生素稍好 , 稍好又发 , 反反复复 , 此伏彼起 , 至交秋乃愈 。 如是者3年 , 乃求助于余 。
时正6月 , 小孩满头疖疮 , 人虽不瘦而面黄唇淡 , 舌胖嫩 , 苔白 , 脉细 , 此正气虚不能抗御病邪所致 , 拟扶正祛邪标本同治 。
处方:黄芪、皂角刺、青天葵、野菊花、浙贝母、金银花、蒲公英各9g , 陈皮、白术、甘草各6g , 茯苓、绿豆、炙甘草各12g
4剂 , 疖疮乃不再起 。
其父翌年1月求治诊断根 , 为处预防方:黄芪9g , 防风、甘草、浙贝母各6g , 陈皮、白术、蒲公英各12g , 嘱其于4月开始 , 每周2剂 。 此后疮未再发 。
4
证须审之
我虽喜用黄芪 , 但黄芪到底是药 , 不是粮 , 用之对证则效 , 用之不当则害人 。
余曾治一肺结核患者 , 于养阴除痰药中加入黄芪9g , 1剂额部发热 , 2剂全面发热 , 3剂颈面均热 , 撤去黄芪热自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