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古今名医应用黄芪经验大盘点( 二 )


王氏还用黄芪补气救脱 , 如重用黄芪半斤、党参四两以治外伤后出血过多 , 气随血脱 , 渐至抽风;又在古方开骨散的基础上重用黄芪四两 , 以益气活血 , 其胎自下 。 王清任以益气为主 , 活血为辅 , 治疗疑难杂症 , 如黄芪防风汤治疗脱肛 , 黄芪甘草汤治疗尿痛 , 黄芪用量都在四两;以黄芪补气托毒外透的助阳止痒汤 , 用以治疗皮肤瘙痒、声哑、失音与风块疹等;以黄芪补益脾胃的保元化滞汤 , 用以治疗痘后痢疾等 。

后人对王清任运用黄芪的经验多有发挥 , 临证并不局限于原书的病症范围 , 如王氏治疗痘后或产后的几首方子 , 凡气虚夹风、气虚夹湿者 , 均可考虑使用 , 这是“异病同治”治则的灵活体现 。
张锡纯:黄芪补气升陷
张锡纯称黄芪“补气之功最优” 。 他说“黄芪为气分之主药 , 能补气更能升气 。 ”其功效以补气升陷为主 , 用之得当 , 还可回阳、理郁、醒脾、滋阴等 。
张锡纯所创立的升陷汤(生黄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 , 就是针对胸中大气下陷而设 , 至今仍然是补气升陷之良方 。 由此所派生的回阳升陷汤、理郁升陷汤、醒脾升陷汤等 , 均以黄芪为主药 。 至于升陷 , 则配以柴胡、升麻、桔梗;而于回阳 , 则配以干姜、桂枝;于理郁 , 则配以乳香、没药;于醒脾 , 则配以白术、甘草等 。 若配以知母 , 黄芪温升补气 , 知母寒润滋阴 , 二药并用 , “大具阳升阴应 , 云行雨施之妙 。 ”(《医学衷中参西录》) 。

张锡纯将黄芪视为醒脑复瘫之要药 。 治疗内外中风者 , 他拟有逐风汤、加味黄芪五物汤、加味玉屏风散等;治疗肢体痿废 , 拟有补偏汤、振颓汤;治疗脑中风后遗症 , 拟有干颓汤、补脑振痿汤、起痿汤;治疗风袭肌肉经络而致麻木不仁者 , 则有逐风通痹汤;以上诸方均以黄芪为主药;而对脑贫血 , 则将当归补血汤加味 , 重用黄芪一两治之 。
张锡纯还将黄芪用于肝气虚者 , 对此他从“天人合一”之理道:“肝属木而应春令 , 其气温而性喜条达 , 黄芪之性温而上升 , 以之补肝原有同气相求之妙用 。 愚自临证以来 , 凡遇肝气虚弱不能条达 , 用一切补肝之药皆不效 , 重用黄芪为主 , 而少佐以理气之品 , 服之覆杯即见效验 。 ”

张锡纯对于妇科诸疾 , 亦善用黄芪治之 。 如治疗寒热往来的玉浊汤 , 经闭不行的理冲汤 , 经水过多的安冲汤 , 血崩的固冲汤 , 产后发搐的和血息风汤 , 以及治疗阴挺的升肝舒郁汤 , 乳少的滋乳汤等 , 均以黄芪为主药 , 少则三钱 , 多则一两半 。 治疗产后疾患 , 将黄芪加到生化汤治之;治疗女子癥瘕 , 取黄芪与三棱、莪术、鸡内金治之;治疗女子胎位不正 , 则用升麻黄芪汤治之 。
在张锡纯拟定的以黄芪为主药的方子中 , 还有治疗瘰疬的消瘰丸 , 治疗瘰疬疮疡破后的内托生肌散 , 黄芪用量均达四两 。 他认为黄芪要生用 , 使其“补气分以生肌肉” , 达到“补中有宣通之力”的功效 。
陆仲安:黄芪治疗“消渴”
陆仲安(1882~1949) , 曾在北京行医 , 因善用黄芪治疗疑难危症 , 故有“陆黄芪”之称 。
1920年秋 ,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胡适突然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症状 , 身体日显消瘦 , 经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糖尿病晚期 , 并认为无药可治 。 其朋友马某提议请中医治疗 , 胡适说:“中医之学 , 不根据科学上之系统研究 , 不足凭也 。 ” 马某说:“西医已束手矣 , 与其坐以待毙 , 曷不一试耶?”胡适勉强从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