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不同,开方有异|七夕会健康 | 匡老

体质不同,开方有异|七夕会健康 | 匡老
文章插图
现年九十,个子不高,说话声音很大,一笑莞尔露齿,时不时带一句口头禅:是嘛,是嘛。这是他年轻时在四川呆久了的缘故。匡调元: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匡老是无锡人,1951年考进上海医科大学,1957年分到重庆医学院。他原来是科班出身的西医,学的是病理解剖。进入大学时还庆幸:幸亏没有让我学中医。1960年的一天,他在图书馆看见一本南京中医学院的《中医概论》,一瞅,顺手翻了起来,立马喜欢,带回家连夜看,其中病因、病机竟然讲得清清楚楚,一口气看完,大受启发。从此入门,开始自学,越学越有兴趣,《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全都过目钻研。
到了1973年,匡老提出要去进修中医,学校不同意。后来院长助理帮忙,拍了胸脯保证:一年后,保证学成回来。匡老如饥似渴,海绵吸水,短短的一年内,跟了四川全省有名的六位名老中医。他回到医学院后,坚持每周五上午半天看中医门诊,把学到的中医本事全用上了。中医学自豪地称“详于气化而略于形迹”,西医学则“详于形迹而略于气化”,匡老说,其实都是一偏。两者都详,岂不更好?
1976年初,匡老被派往四川农村开展巡回医疗,他把所学到的中医药知识和技术全部付诸于实践,显然是因为疗效好,他从早晨7点去公社诊所坐下,到12点才起来,最多时收到挂号单107张。
中医学以机能变化为主的证和西医学以结构变化为主的病,其“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的基础是什么?煤油灯下,灵光乍现:这是体质类型。据此,1976年10月,匡老撰写了《体质病理学研究》一文。
匡老从“西学中”开始,渐入佳境。1980年,他写出了《中医病理研究》,成为名噪一时的中西医结合的代表。沪上中医名家裘沛然不吝赞誉说:“自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后,又一中医病理学巨著。”1981年钱学森来信支持匡老1977年提出的“人体新系设想”。钱学森说:“你的人体新系设想,我很赞成。”另一位中医大家邓铁涛则对匡调元的“人体体质学”评论:“是派生的新学说。积十多年之探索已初具规模。”
1984年1月至1985年8月,匡老去美国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和两位美国博士协作研究了白人与黑人的体质类型,结果与匡老在中国观察到的黄种人的体质类型一致。1988年匡老从成都调至上海中医药研究院,18名专家组成了体质学研究组。十年辛苦不寻常,终成正果。
匡老是一位极有思想奋发进取的中医学者。1997年退休之后,他更是信马由缰,遁入空门,这个空门不是出家,而是归隐山林,栖居禅寺,重新研究《内经》,且有重大发现,一部《内经》,竟有176个“神”字。人体中的元神作意对健康和疾病究竟有多大影响?一部新著《太易心神学》条分缕析,道尽其中奥妙。
体质不同,开方有异|七夕会健康 | 匡老】2021年4月27日,我再次驱车找到无锡长泰古寺,匡老晚年由中医的术转而上升为道的层面,著书立说,启迪智慧,开拓思路,造福人类。因此,我写中医,也有使命感了。(朱全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