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根:重新定义药物,数字疗法还有多远?

文/陈根
在今天 , 如果我们生病需要治疗 , 传统的治疗方式就是以药物和医疗器械作为主要治疗方案 。 试想有一天 , 我们去医院看病 , 医生开具的处方却不是药物 , 而是一款软件 , 并且嘱咐我们“回去记得每天玩15分钟” , 这看起来有些难以理解的一幕 , 在不久的将来或许就会成为诊室里真实发生的事情 。 带来这一改变的 , 就是一项基于数字技术而诞生的新的治疗手段——数字疗法 。
数字疗法是数字医疗的细分领域 , 是数字化技术带来的又一创新空间 。 虽然数字疗法仍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 , 但这也意味着更大的市场机会 。 从概念到落地 , 当前 , 数字疗法已经作为一种全新的数字健康解决方案 , 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 。
陈根:重新定义药物,数字疗法还有多远?
文章图片
数字疗法是什么?
早在1995年 , 美国波士顿JosephKvedar博士牵头的一个项目 , 试图建立一套与传统诊疗方式明显不同的“一对多”的医疗服务技术系统 , 成为了数字疗法概念建立的滥觞 。 2010年 , 美国FDA在2010年批准了全球首个数字疗法产品 。
2012年 , 数字疗法的概念就已经在美国流行 , 根据美国数字疗法联盟的官方定义 , 数字疗法是一种基于软件、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干预方案 , 用以治疗、管理或预防疾病 。 通过数字疗法 , 患者得以循证治疗和预防、管理身体、心理和疾病状况 。 数字疗法可以独立使用 , 也可以与药物、设备或其他疗法配合使用 。
更简单来理解 , 传统治疗中 , 病人往往根据医生开具的处方去药房取药 , 数字疗法则是将其中的药物更换为了某款手机软件 , 当然 , 也可能是软硬件结合的产品 。 数字疗法可能是一款游戏 , 也可能是行为指导方案等 ,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行为干预 , 带来细胞甚至分子生物学层面的变化 , 进而影响疾病状况 。
就像常规药品一样 , 数字疗法也包涵数字化形式的“数字化活性成分”和“数字化辅佐剂” 。 “数字疗法的活性成分”主要负责临床治疗获益 , “辅佐剂”则包括虚拟助手 , 自然语言处理系统 , 数字化激励系统 , 数字化药品提示;与医生交流 , 与其他患者交流 , 以及临床诊疗记录信息等 。 “辅佐剂”是确保患者获得最佳体验 , 并且长期应用数字疗法的必要元素 。
举个例子 , 如果我们因为慢性失眠问题去看医生 , 传统的治疗手段有两种 , 一种是医生开具安定等处方药物;另一种是需要医生面对面进行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 , 不过 , 这种临床一线非药物干预方法受到医生数量有限、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 其应用效果不佳 。
这个时候 , 如果医生开一个数字疗法处方 , 比如 , 通过美国食药监局认证的Somryst? , 相当于把线下认知行为治疗搬到了线上 , 摆脱了医生和时空的限制 , 以图片、文字、动画、音频、视频等患者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组合治疗 。 Somryst?包含一份睡眠日志和六个指导模块 , 患者按照顺序依次完成六个指导模块的治疗 , 每天记录睡眠情况并完成40分钟左右课程 。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课程 , 最终 , 患者通过9周的疗程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
相较于传统疗法 , 数字疗法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 一是数字疗法可以通过远程访问实施问诊或治疗 , 以减少对医院和诊所不必要的访问 , 尤其是今天 , 疫情已经加速了互联网医疗需求端的培育 , 快速提升了消费者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度 。 二是数字疗法可以针对患者时间和物理空间的情况进行个性化定制 。 三是数字疗法易于扩展 , 可以通过手机或者平板非常方便地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