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北京市老龄委专家委员会委员黄石松。 国是论坛 供图
中新网北京12月23日电 (刘文文)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北京市老龄委专家委员会委员黄石松23日在中新社国是论坛主办的“城心养老:养老新趋势”专题论坛上谈到当前养老服务“一碗汤的距离”和“最后一米”的体制机制障碍。
【黄石松谈养老服务“一碗汤的距离”和“最后一米”的障碍】当天论坛上黄石松指出,最好的、最适合的养老服务有三个要素。一是专业化的服务。谈机构、谈照护、谈康复,关键是要有专业化服务。二是有家的感觉。把养老机构搬回家,办家庭养老床位已成为当下养老趋势,在城心办养老机构的时候也要营造家的感觉。三是价格合适,可以承受的支付能力。
提供上述养老服务最大的堵点和难点在哪里?黄石松形象地比喻,就是“一碗汤的距离”和“最后一米”的体制机制障碍。
黄石松解释道,“一碗汤的距离”是最合适的养老体验。一方面,居家养老服务由于家庭能力等原因不一定完全能做到;另一方面,成年子女生活方式跟老人有差异。
现在国外特别是东亚国家有两种比较流行的养老方式。一种是小区里嵌入式社区养老机构,成年子女可以就近探访,同时可以到机构里做义工、志愿服务,减少成本。一种是通过住房制度安排,子女和老人在同一栋楼或同一栋小区里生活。这是未来比较适合的养老发展模式。
“最后一米”的体制机制障碍体现在哪方面?黄石松指出,如今老年人口空间结构、分布和养老服务健康资源的地理分布错位。老年人集中在中心城区,但这些地区的养老服务资源紧张;老年人需要整合的、一站式的、打包的服务,但现在市场能够提供都是比较碎片的服务,专业程度不高,特别在照护、健康方面。
黄石松进一步指出,“一碗汤的距离”需要专业化的服务,家的温暖和可支付三者的匹配。“最后一米”的体制机制障碍,突出的表现就是供需两边的不匹配。考虑到这点,住房制度还需进一步深化改革,从规划设计、空间布局、老年友好社区到房屋的交易、租赁、物业管理,全流程思考老龄化社会的住房政策十分必要。
“总的来说,实现最好的养老服务还需要多方共建共享,政府、家庭、社区、保险、住房制度改革共同推进,对此我充满期待。”黄石松说。(完)
- 功能|视频问诊预约挂号,智能终端助力健康养老
- 银行|企退人注意!你的养老金还存银行吗?要格外注意这件事儿!
- 社会工作站|宜宾叙州:优化社工服务 增强养老育幼能力
- 养老|医保、教育、养老、出行……2022年这些新规与你有关
- 银发节|服务惠老 北京银发节携手养老机构送温暖
- 困局|突围养老餐困局六| 踌躇进场的火锅店长:想尝试社区餐厅又不敢
- 困局|突围养老餐困局五|连锁餐饮品牌:当规模化也走不通之后
- 活动|暖冬已至,春归有期丨养老院里的热闹冬至,可不止汤圆和饺子
- |几十年以后,你老了,会选择居家养老还是去养老院?
- 安贞里|突围养老餐困局三|“既做又送”的养护中心:店长送外卖能撑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