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

周仲瑛,男,汉族,1928年6月出生,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名中医 。
◆ 他主持编写《中医内科学》等多部教材,创建内科学总论,确立以脏腑为辨证核心、内科疾病系统分类的基础,首倡“脏腑病机证素辨治”新论
◆ 他深入到出血热疫区10余年,首倡“病理中心在气营”、“三毒”等新理论,并形成“瘀热”病机学说
◆ 他擅长复合立法,组方选药,临床疗效显著
见过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周仲瑛的人,都会惊羡他的形象和气质 。年过八旬的他,给人一种仙风道骨的感觉,花白的头发,宽大的额头,炯炯的目光,机敏的谈吐,红润的脸庞没有一点老年斑 。这位慈祥的老人,几乎为中医奉献了自己毕生的心血 。从年幼随父在乡间治疗瘟疫,到深入疫区阻击流行性出血热病;从创建内科学总论,到提出“瘀热”病机学说;从抗击非典到走向甲型流感科研前线,周仲瑛始终在践行着中医的继承与创新 。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周仲瑛意识到震后疫病流行的可能 。经过深思熟虑,他提笔写下“防疫清解方”、“防疫化浊方”,分别用于防治疫毒犯肺所引起的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秽浊伤中所引起的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 。随后紧急配制的6000服颗粒剂被送到灾区 。不少人对于周仲瑛公开如此珍贵的处方感到不解,但他却说,“这两个方子说珍贵也珍贵,因为这是我60年从医经历积累而成;说不珍贵也不珍贵,因为中医原本就是要为人民服务 。”这就是周仲瑛对大医精诚最朴实的注解 。
成 长
中医世家 循循善诱
幼承庭训 耳濡目染
1928年,周仲瑛出生在一个美丽的江南小镇——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镇,祖辈几代以医为业,济世活人 。周仲瑛刚出生时,其父周筱斋虽年仅29岁,却已是闻名乡里的中医大夫 。周仲瑛从小看到许
多患者经父亲治疗摆脱病痛,被神奇的中医药所深深地吸引 。“过去的医疗条件较差,在一般群众中,有了急性病才去找医生 。这类病见效快,自己无形之中就受到了熏陶 。”周仲瑛说 。13岁时,周仲瑛小学毕业便正式随父亲研习中医 。童年时代的耳濡目染,使他对中医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也能认识一些中药 。但严格的父亲并没有让他立即开始研读医书,而是要求他“业医必先精文”,先选背文,然后再系统学习《内经》、《伤寒》等医学典籍 。“虽然那个时候也觉得枯燥,但现在回想起来却受益匪浅 。”周仲瑛说,“中医本身就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科技、艺术范畴,如果没有传统文化基础,就不易搞懂中医理论的内在含义 。”1945年,17岁的周仲瑛开始跟随父亲出诊 。他白天随父亲诊脉看病,晚上听父亲传授医道 。1947年,已经有一定临床实践经验的周仲瑛考入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学习 。当时上海的著名老中医章次公、朱鹤皋、 蒋文芳、盛心如等,都亲自授课并临床带教 。周仲瑛在这里进一步夯实了中医经典和临床功底,也熟悉了不同医派的特长,思路更加开阔 。1949年,周仲瑛回到家乡马塘开始独立行诊 。有一次,他遇到一位农村病人,高烧不退,神志昏迷,不停抽搐 。许多经验丰富的医生都不敢下手治疗,病人家里也做好了后事的准备 。周仲瑛仔细诊查后,急用“紫雪丹”清热开窍,熄风止痉 。按照他所开的处方,病人服后果然热退神清,转危为安 。一时间,此事在当地医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周仲瑛也名声大振 。1955年,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招募学员 。尽管在当地继续行医能够名利双收,但周仲瑛却毫不迟疑地参加了选拔考试,并顺利入选 。入学后,周仲瑛惊喜地发现,这里的任课教师邹云翔、曹鸣皋、时逸人、王慎轩、樊天徒等都是很有名望的老中医 。在进修学校学习期间,他不仅重新温读了许多中医专著,同时还接受了西医学知识,开拓了思路,增长了见识,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56年开始,周仲瑛留在江苏省中医院担任住院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