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给自己制造太多“病”

选择恐惧症、拖延症、周一焦虑症、疲劳综合征……近几年,很多不曾在医学书上出现的五花八门的“病症”,充斥于各种媒体 。工作压力大的年轻一族纷纷对号入座,“人人都有病”似乎成了一种风潮 。心理专家告诉《生命时报》采访人员,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面对这些所谓的“病症”,不必如临大敌 。积极化解压力、平衡生活,是“治疗”此类病症的一剂良药 。
五花八门的“病症”成时髦
“告诉大家一个惨无人道的消息,一个绝望至死的消息,一个伤心欲绝的消息,一个肝肠寸断的消息……明天周一!”每到周日晚上,类似的微博就会被大量转发 。这是一种得到很多年轻人认同的“病”,叫“周一焦虑症” 。一项来自国内“人人网”的调查显示,约有80%的受访白领被“周一焦虑症”困扰 。另外,据2008年英国一项涉及3000人的调查显示,约60%的上班族表示,一周内周日晚上休息得最差,46%的人周一不能集中精神工作,20%的人会精神不振打瞌睡 。
香港电影《天生购物狂》中,刘青云扮演的精神科医生李简仁是一名“选择恐惧症”患者,每天最让他难受的事就是在饭馆点菜 。翻看着一页页菜谱,他一直举棋不定,在痛苦中挣扎,几乎能从中午点到傍晚 。近几年,“选择恐惧症”红透网络,很多网友纷纷诉说自己的选择恐惧症状 。天涯论坛上的网友“骰子妹”表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情都要靠掷骰子才能决定 。她把自己经常遇到的10个问题列举出来,很多网友对照自身,表示是同道中人 。
采访人员在调查中发现,除了上述两种典型“病症”,拖延症、路怒症、疲劳综合征、假日综合征、办公室综合征、熬夜综合征、手机依赖症、人群焦躁症、职业倦怠症、生育恐惧症、房屋焦躁症等等,五花八门的“症”困扰着不少年轻人 。豆瓣小组、天涯论坛、人人网等比较活跃的网站,是自觉“有病”的年轻人的集中地,那里奇奇怪怪的“病症”更是层出不穷,比如“上司恐惧”、“排队焦虑”、“工作成瘾”、“数码强迫”等 。
还有不少人在网上寻求“诊断”,并组成“互助小组” 。他们把生活中一些另类的行为习惯一一列出来,比如“从来不追公交车”、“周日恐慌周一易躁”、“电脑桌面图标不能超过一列”等,希望得知自己究竟得了什么病 。为了对抗“病魔”,同病相怜的他们还在网上成立了七万三千多人加入的“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组成了“战拖会” 。每天,来自各行各业的拖延症“患者”们互相倾诉症状,交流经验,一起和拖延症战斗 。
“某某症”不是真正的病
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所谓的病症,多数没有明确的身体症状和诊断指标,在现有医学书籍里也找不到它们的身影 。“某某症”的命名,多是人们根据身体出现的一些不适症状总结归纳得来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是“制造”出来的,并不是真正的疾病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咨询师宋振韶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心理学上从未有这些所谓的‘症’,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却被热衷制造疾病的人赋予了病理学的意义 。这种病态的文化倾向,即‘发明’疾病的思维特征,才是需要从文化角度根除的一种痼疾 。”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资深心理咨询师刘宝锋告诉《生命时报》采访人员,这些“症”的出现和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有关系 。一方面,生活、工作、人际压力,如压在我们心口的沉重大石,想推都推不开 。德国的精神病学家研究发现,现代生活压力使人们大脑的承受能力变差,更易出现焦虑、抑郁、注意力受损等问题 。另一方面,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很难有时间喘息,甚至失去了必要的心理调节机会 。如果心理出现困惑,也忙得没有功夫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