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看我国药价形成机制

2022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并由总统拜登签署的《通胀削减法案》(以下简称《法案》)旨在通过减少财政赤字、降低消费成本、投资新能源等措施抑制美国的通货膨胀 , 其中包括了处方药定价改革等内容 。 通过允许Medicare直接进行药品价格谈判 , 压低PartB、PartD单一来源的高价药品价格、处方药涨幅过快返款等措施 , 控制和压低药品价格 , 减少政府在医保领域的财政支出 。 对此 , 外界评论颇多 , 褒贬不一 。
多年来 , 法律限制政府与药企议价 , 药品主要由市场自由定价 , 虽然有利于激励医药研发创新 , 但也导致药价高昂 。 而此次政府直接干预药品价格 , 是否预示着美国今后药品定价机制会发生改变?对美国药价及其医疗费用带来什么影响?需要对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 。
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看我国药价形成机制
文章图片
一、政府对药价直接干预等改革有其积极作用
《法案》涉及的谈判药品是单一来源药品 。 药品本身具有低弹性、信息不对称等特殊性 , 加之谈判药品为具有垄断性的独家药品 , 由企业定价存在严重的市场失灵 , 高价格、高费用、高负担是必然结果 , 理应政府发挥作用纠正或减少市场失灵 。 但美国崇尚自由文化、自由市场经济以及科技创新第一大国的战略定位 , 政府一贯奉行“不干预”或“少干预”市场的政策 , 虽然形成了医药创新的“友好型”环境 , 但也导致药价居高不下 , 是高额医疗费用和患者高负担的主要原因之一 。
此次《法案》授权联邦Medicare进行药品价格谈判 , 且“强制性”执行与药品上市时间相关联的降幅(而非实际意义上双方就价格进行谈判) , 并实行处方药涨幅过快返款等 , 开启了政府对高价垄断性药品价格直接干预、强制实施的大门 。 尽管既往也通过法规确定药企对Medicaid的返利比例 , 通过PBM(PharmacyBenefitManagement , 药品福利管理) , MedicarePartD可以获得较大幅度的返利 , 但并没有影响到价格 , 而《方案》直接压低了价格 , 且范围扩大到价格高、销量大、总费用高的垄断性独家药品 , 政府作用更直接、力度更强和强制性更大 。 对于非独家药品可以通过竞争机制控制药价 , 但对于独家药品即使过了专利期也仍然可以维持高价 , 而《法案》缩短了独家药品的垄断期 , 通过政府干预形成“专利悬崖” , 不仅降低了价格 , 也有利于鼓励创新 。 另一方面 , 尽管政府不能直接干预私人保险的药价 , 但Medicare是美国市场最大的单一来源药品采购方 , 对其药价的干预如果能够带来市场的联动效应 , 将会影响到以“返利”为主要形式的私人保险的药品价格 。
因此 , 如果《法案》的条款能够落地并长期实施 , 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药品价格的形成机制产生不同性质的影响 , 改变在药品价格上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的力量对比 。 同时 , 通过设定自付费用上限、免除灾难性疾病自付部分、糖尿病患者每月自付胰岛素费用上限为35美元、扩大低收入者补助范围等系列措施 , 可以减轻参加MedicarePartD患者的经济负担 。 因此 , 无论《法案》的实际目的如何 , 但这些改革有利于增进老年群体的利益 , 有利于降低垄断性药品的价格 , 会对以“返利”为主、药品依然维持高价的定价机制产生影响 , 也并没有因为政府的干预影响到创新激励 , 因而《法案》有着积极的作用 。
二、《法案》出台是美国政治博弈下的不得已而为之
《法案》出台并非顺利 。 8月7日 , 美国副总统哈里斯投下决定性一票 , 打破了50:50的僵局 , 参议院最终以51票对50票勉强通过 , 8月12日众议院以220票对207票的微弱优势通过 。 在目前美国通胀高企、急需“降温”的背景下 , 这份看上去“直击要害”、多少能够缓解通胀问题的《法案》 , 却并未出现在国会里“一呼百应”的局面 。 据报道 , 《法案》很多内容已经做了很大的“妥协” , 甚至更加虚化和表征性 , 但也仍然并未达成国会大多数人的共识 。 大部分评论都认为 , 美国中期选举将近 , 在拜登政府支持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 , 民主党此举的目的是试图对选民最关心的通胀问题做出反应 , 并减少来自共和党方面的批评和压力 。 《法案》成为了民主党赢得中期选举为数不多的“砝码”之一 , 这种“刻意而为之” , 使得《法案》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 政治影响大于经济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