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BRCA基因公众认知及筛查计划隆重启动,促进女性关爱( 二 )
80%的遗传性乳腺癌与BRCA1/2的突变相关[11] 。 家族性乳腺癌与很多基因存在较复杂的关系 , 但主要与BRCA1和BRCA2基因相关 。 40岁之前发病的家族性乳腺癌患者 , 若其亲属再发病 , 则约33%归因于BRCA1/2突变[10] 。 因此大家值得更加关注BRCA基因检测 , 呼吁乳腺癌高危人群做到早筛早诊早治 。
03在精准治疗时代 , BRCA基因检测如何更好地应用于乳腺癌诊疗
在“精准医疗”时代 , 基因检测是肿瘤早筛、诊断、治疗 , 无法绕开的核心话题 。 随着二代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 , BRCA基因检测变得越来越快速、便捷和准确 。 王永胜教授表示 , 根据《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 , 推荐以下人群尽早进行BRCA基因检测[12]:
文章图片
BRCA1/2基因检测的目标人群
王永胜教授还指出 , 检测结果不仅可以预测健康人群乳腺癌的发生风险 , 更是可以对乳腺癌的个体化精准治疗起到指导意义 , 检测出阳性的患者有望迎来全新的治疗机会——PARP抑制剂 , PARP抑制剂对携带BRCA1/2突变的乳腺癌患者的疗效显著 。
胡欣教授认为 , 我国人口众多 , 携带BRCA突变的人群基数大 , 在我国提倡早筛早诊的大趋势下 , 普筛是非常重要的 。 在过去BRCA基因检测价格昂贵 , 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 , BRCA基因检测费用大大降低 。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 , 基因检测的样本常用血液和组织;在普筛时 , 还可以选择唾液样本进行第二代测序 , 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效率 , 利于发现乳腺癌高危人群 。
04面对BRCA突变 , 乳腺癌患者个体化治疗、高危人群早筛早预防
BRCA基因是否发生突变对于已经确诊乳腺癌的患者来说 , 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 BRCA突变早期乳腺癌患者制定手术方案时 , 需考虑到术后同侧、对侧乳腺癌发病风险 。 刘强教授列举了自己临床中心的数据发现 , 携带BRCA突变乳腺癌患者同侧乳腺癌复发机率 , 与未携带BRCA突变乳腺癌患者相差不大 , 均为5%-10%左右;携带BRCA突变乳腺癌患者对侧乳腺癌发病机率为9%-13% , 显著高于未携带BRCA突变乳腺癌患者 。
相比美国 , 中国乳腺癌患者更为年轻 , 很多年轻BRCA突变患者基于自身因素并不愿意全切乳腺 , 更偏向考虑保乳手术 。 但如果患者的家族史中有1-2位乳腺癌患者 , 考虑此时BRCA突变的致病率高 , 应积极考虑切除乳腺全切术 。 医生应当依据患者的个体情况 , 综合考虑患者的意愿和BRCA突变的致病机率等因素 , 制定最适合的应对方案 。
BRCA突变基因携带者是疾病发生的高危人群 , 需要积极预防 ,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针对性的体检 , 早发现、早干预 。 金锋教授指出 ,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化学预防、预防性乳腺切除术和预防性卵巢切除术 。 其中 , 化学预防药物包括他莫昔芬、雷洛昔芬、非选择性雌激素受体(ER)调节药和芳香化酶抑制药 。 预防性乳腺切除术适用于具有乳腺癌高危因素的健康妇女 , 可使高危妇女乳腺癌发病率降低90% , 使中危和高危妇女乳腺癌病死率分别降低100%和81% 。 健康的BRCA1基因突变携带者接受预防性卵巢切除术后 , 罹患乳腺癌的风险降低了70%[10] 。 预防性乳腺切除术和预防性卵巢切除术并不适合所有人群 , 检测出BRCA突变的健康人群 , 需慎重选择乳腺或卵巢预防性切除 。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依然是防控乳腺癌的关键 , BRCA基因检测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建议存在乳腺癌高危风险的健康人群和乳腺癌患者积极进行基因检测 , 如果发现存在BRCA突变 , 应当尽早采取相应措施 , 实现更好的生存预后 。
- 肿瘤|健康大讲堂丨肿瘤专家袁芃:乳腺癌病因尚不明确 防治重在“三早”
- 风险|临床医生说科普丨如何区别乳腺增生和乳腺癌
- 如何辨别哪些转基因食品
- 免疫|乳腺癌患者必看!这些常用药要慎服丨“乳”此治疗
- 长寿|长寿会有哪些标志?
- Guha|EHJ:确诊乳腺癌后,房颤风险或会翻倍?!
- 治疗|国家药监局批准2个新药上市成人2型糖尿病和乳腺癌有了新治疗选择
- 深圳今天暂时无新增!病例15的基因测序出来了
- 乳腺癌六大克星食物
- 乳腺结节距离乳腺癌有多远?什么样的结节应该高度警惕?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