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发明治抑郁症的良药,研究者没少抑郁

为了发明治抑郁症的良药,研究者没少抑郁
文章图片
近日 ,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 , 以关注全民精神健康 , 支持和参与抑郁症防治工作的社会氛围 。
人类受抑郁症困扰已久 , 科学家一直在努力研制解除抑郁症状的药物 。 直到上世纪80年代 , 一款名为“百忧解”抑郁症药物问世 , 抑郁症患者才第一次得到了救赎 。 它的诞生 , 要突破哪些瓶颈?遭遇哪些失败?研究者经历多少倒霉事 , 咬碎几颗牙 , 才变出这一粒小小药丸?
撰文|姬智
在精神病学发展的进程中 , 有一些发现至关重要 , 甚至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个学科的面貌 。 比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UgoCerletti发明的电抽搐治疗(Electroconvulsivetherapy , 简称“ECT”);JohnCade发掘了锂盐作为精神科药物的应用价值等等 。 而在这些改变游戏规则的发现中 , 大名鼎鼎的“百忧解”(Prozac)无疑牢牢占据了一席之地 。
百忧解 , 主要成分为氟西汀(Fluoxetine) , 是第一个成功上市的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吸收抑制剂(SSRI , SelectiveSerotoninReuptakeInhibitors)类抗抑郁药 , 其药物形态为盐酸氟西汀(Fluoxetinehydrochloride) 。
为了发明治抑郁症的良药,研究者没少抑郁
文章图片
图1.盐酸氟西汀化学结构
氟西汀由礼来(EliLilly)公司于1972年发现 , 1987年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抑郁症 , 給当时被抑郁症困扰的患者们带来了希望 。 也是从氟西汀开始 , 陆陆续续有SSRI类抗抑郁药上市 , 它们开辟了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新篇章 , 成为最广泛使用的抗抑郁类处方药 。 三十年悄然流逝 , 越来越多的基于新机制新靶点的抗抑郁药物登上市场舞台 , 但氟西汀在临床中依然十分常用 , 它是世界卫生组织所列出的基本药物之一 , 也是基本卫生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药品[1] 。
抗结核药物的“副作用”
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起源最早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先驱NathanS.Kline的工作 。 Kline是纽约罗克兰县罗克兰医院的研究主任(RocklandHospitalinRocklandCounty , NewYork) , 当时结核病肆虐 , 临床医生们在使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病人的过程中 , 意外发现了此类药物对病人有一种神奇的心理影响——它可以使病人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快乐 。 报道引起了Kline的注意 , 他开始进行自己的抑郁症药物研究 , 并与精神分析家MortimerOstow在1957年的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年会上联合发表了这方面的报告[2] , 获得了当时学术界的认可 。 大家开始相信 , 药物治疗也能为抑郁症患者带来希望 。 自此 , 一种新的药物类别——抗抑郁药——诞生了 。
早期的抗抑郁药物多为三环类抗抑郁药(Tricyclicantidepressants , TCAs) 。 这类药物最早正是由抗结核药物改造而来 , 其核心结构为一个七元杂环 , 两边各连接一个苯环 。 它可以抑制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NA)和五羟色胺(5-HT)的再摄取 , 增加二者在突触间隙中的浓度 , 以延长它们作用于相应受体的时间 , 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
三环类的代表药物有丙咪嗪、阿米替林、氯丙咪嗪、多塞平、地昔帕明、去甲替林、普罗替林等(图2) 。 其中阿米替林对伴失眠的抑郁患者疗效较好;丙咪嗪对内源性抑郁症、更年期抑郁症患者更为理想 , 对精神病的抑郁症状效果较差;而氯丙咪嗪是治疗强迫症的首选药物 , 同时也是美国FDA批准的治疗强迫症的药物之一;多塞平则对各类焦虑抑郁状态效果较好[3] 。
为了发明治抑郁症的良药,研究者没少抑郁
文章图片
图2.常见的三环类抗抑郁药(Tricyclicantidepressants , TC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