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产业“托”起乡村振兴

本文转自:铜仁日报
用产业“托”起乡村振兴
文章图片
用产业“托”起乡村振兴
文章图片
用产业“托”起乡村振兴
文章图片
走进“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晓景乡七三村 , 青山绿水环绕下的特色田园综合体园区 , 好似丹青妙笔勾画的一幅绝美图画 , 让人心旷神怡 。
稻花鱼示范田里 , 秋稻一片灿黄 , 鱼儿自由游弋;连片的荷塘绿波荡漾 , 秋的宁静 , 秋的朴素 , 秋的高洁 , 在这里展示得淋漓尽致;翠绿的枝叶间 , 各色水果挂满枝头 , 山风拂过 , 果香扑鼻 , 让人垂涎欲滴;一户户农家院落里 , 金灿灿的玉米、火红的辣椒 , 晒出了“幸福的味道” , 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 处处显现出一派美好的景象 。
这只是晓景乡因地制宜 , 积极培育发展富民兴村产业 , 推动乡村振兴的一道缩影 。
近年来 , 晓景乡着力引领带动当地群众创业就业 , 增强村级、农户的“造血”功能 , 建立特色农业产业园 , 力图从根本上做强做大富民产业 。 积极推广“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等农业生产经营共建发展模式 , 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 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 盘活农村土地资源 , 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 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
生态养殖业兴民乐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走进坐落于七三村仰天窝山间的能繁母牛繁育基地 , 蔚蓝的天空、翠色的山峦、绿油油的牧地交相辉映 , 宛若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卷 。
脸庞黝黑的侯志辉今年45岁 , 干起活来显得格外利索 。 他和妻子在养殖场里上班 , 每人每月工资4000元 。 “心里高兴 , 干活不累!”夫妻俩工作起来配合默契 , 侯志辉笑着说 , “我们之前在外打工 , 一年跑下来 , 积余不多 。 今年乡里让我们来这里上班 , 收入不比在外务工少 , 还能照顾家里老人 , 很满意 。 ”
该基地由成都大农集团公司作为技术支撑 , 引进100头以耐热耐寒著称的安格斯能繁母牛 。 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晓景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为平台 , 全乡17个村等额入股资金20万元 , 合力发展养牛业 。
明确乡、村干部深蹲场里指导示范点建设工作 。 建立2000亩饲料基地 , 一个青贮饲料加工厂 。 建立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 让更多农民享受到产业发展红利 。
在能繁母牛生活区 , 环境干净 , “全副武装”的基地技术负责人杨纲正在严格地给牛群做着“体检” 。 “为保证每一头母牛产出安全、优质的牛崽 , 我们不敢有一丝马虎 。 ”他说 , 基地里的能繁母牛已陆续产崽 。 一头母牛可以产出12头牛崽 。 公牛由成都大农公司回收 , 统购统销 。 在惠民政策鼓励下 , 养殖大户不断涌现 。
科学规范的养殖场圈舍所处的环境清幽宁静 。 “养殖场地理环境好 , 开窗后 , 外面飘来的都是清新空气和阵阵花香 。 ”杨纲说 。
近年来 , 晓景乡生态养殖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 生猪养殖上 , 吴家村、高寨村、大土村生猪养殖项目采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 , 带动效应明显 。 据统计 , 全乡散养生猪存栏2747头 , 预计产值800余万元 。 肉牛养殖上 , 重点发展晓景乡七三村安格斯能繁母牛养殖项目 , 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 , 投入财政衔接资金350万元、财政资金45万元 , 集体经济合作社入股资金340万元 , 目前已采购安格斯带胎母牛100头 , 并已顺利生产31头牛崽 , 预计年纯收益81.5万元 。 散养肉牛存栏1000多头 。 山羊养殖上 , 目前存栏1571只 , 预计产值350多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