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与病魔“掰手腕”的人

那个与病魔“掰手腕”的人
文章图片
丁仁彧(左一)在为患者进行治疗 。
那个与病魔“掰手腕”的人
文章图片
2020年春 , 丁仁彧(右一)支援湖北武汉抗疫 。
那个与病魔“掰手腕”的人
文章图片
丁仁彧(右一)在援疆期间为患者做检查 。 本文配图均由受访者提供
从2006年开始 , 在重症医学科这个与病魔“掰手腕”的前沿阵地上 , 丁仁彧一守便是16年 。
从事重症医学工作以来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丁仁彧参与救治了上万名危重患者 , 并多次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伤员救治工作 。 前不久 , 他光荣入选2022年“最美医生”名单 。
“有什么比救人一命更有成就感?”
“重症医学工作很辛苦 , 做一名重症医学科的医生 , 必须有牺牲奉献精神 。 ”2006年 , 丁仁彧进入重症医学科的第一天 , 他的导师马晓春就这样告诫他 。
重症医学工作有多辛苦?为何要强调牺牲奉献精神?
重症医学科是医院急危重症患者集中抢救的地方 , 患者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 , 需要医护人员随时准备投入抢救 , 工作强度很大;患者来自各个科室 , 病情不同 , 发生的危急情况不同 , 用药种类调整快、用药剂量变化快、仪器设备使用多 , 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实行封闭式管理 , 患者没有家属陪护 , 处于24小时监护下 , 患者病情可能瞬息万变 , 要求医护人员有极强的责任心 。
“作为ICU的医生 , 每天面对的都是生死一线的患者 , 我们工作就是从‘死神’手里抢时间 , 核心就是让患者转危为安 。 ”丁仁彧介绍 , 重症病房实行24小时同质化管理 , 夜班和白班的工作强度是一样的 , 夜间时常会来一些特别危重的患者 。 丁仁彧的同事统计过 , 在ICU工作一年要值近100个夜班 , 昼夜交替 , 工作强度高、压力大 , 没有牺牲奉献精神很难坚持下来 。
“ICU工作关乎患者生死 , 不能有任何闪失 。 ”丁仁彧说 , 在这种高压之下 , 医护人员需要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 “我们希望每一名医生、护士能达到一种遇到任何事情都能从容处理的状态 , 这是一名优秀的ICU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 ”
那个与病魔“掰手腕”的人】重症医学人才培养周期很长 , 好比军队里的特种兵 。
“一般来说 , 10年功夫才能培养出一个合格的重症医学人才 。 ”丁仁彧说 , 医学领域没有个人英雄主义 , 而是需要整个团队齐心协力作战 。 “重症医学的工作特别能体现‘木桶效应’ , 也就是说 , 团队水平的高低由最弱的环节决定 。 如果组成木桶的哪一块木板短了 , 整个团队的发展都会受影响 , 所以个人不能有短板 , 重症医学团队也不能有短板 。 ”
“很多年轻人刚来重症医学科工作时 , 会有迷茫、彷徨的时刻 。 但坚持几年后 , 许多人都说 , 如果再有一次选择的机会 , 还是会选择重症医学 。 为什么?因为这份职业给我们带来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 , 有什么比救人一命更有成就感呢?”丁仁彧说 , 每当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 听到患者和家属发自内心的感谢 , 看到患者一家团聚的欣喜 , 都让他有满满的成就感 。
为了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 丁仁彧不断钻研学习 , 提高重症诊疗技术水平 , 关注重症患者急性期炎症、凝血、免疫和器官功能损伤 , 重视慢性病患者转归等临床实践 。 “每一个通过救治活下来的患者 , 都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 ”经过多年在临床一线的实践 , 丁仁彧早已爱上了这份职业 , “医生就是治病救人 , 治病救人 , 为重症患者筑牢最后一道防线 , 我永远在路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