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眼底的“大鼓包”,让老年人陷入致盲危机

八年前 , 郝宝生突然发觉自己的眼睛看东西变得“奇怪”了——原本一个正方形的物体 , 他却看成是长方形的 , 甚至开车时看前面的车都是加宽的 。
从事了大半辈子摄影工作 , 他对颜色、物体形状有着异常的敏感 , 种种“变形”的现象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眼睛出问题了 , 于是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 为了能详细具体地向医生描述症状 , 郝宝生还特意在纸上画出了自己看到的物体形状 。
彼时 , 59岁的他并不知道 , 这些症状正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 , AMD , 俗称黄斑变性)的“典型信号” 。
“失明的隐形杀手”
黄斑变性目前已成为和白内障、青光眼并列的三大致盲眼病之一 。 这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不断提高的眼底疾病 , 也是造成老年人群不可逆的视力损失的主要原因 。
据北京医院眼科首席专家戴虹介绍 , 虽然目前中国对于AMD患者的数量没有精确数据统计 , 但是按照老年人口比例推算 , 在60岁以上的人群当中 , 黄斑病变的人数占约10% 。 其中 , 干性黄斑病变占到90% , 湿性黄斑病变占到10% , 并且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 , AMD逐渐成为一个很普遍的老年视力丧失疾病 。
藏在眼底的“大鼓包”,让老年人陷入致盲危机
文章图片
但是大部分AMD患者和郝宝生一样 , 对这个疾病感到陌生而突然 。 尽管患病前他们都产生过视物变形、出现暗点、视力下降等现象 , 但一些老年人往往会认为得的就是白内障 , 或者是年纪大了视力下降 , 不以为然 , 不积极就诊 , 因此错过了早期治疗的机会 。
戴虹分析道 , 在临床中约有80%的患者是干性 , 即以萎缩改变为主 , 虽然晚期是致盲的 , 但是早期仅是对视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 可是干性进一步发展后就有可能成为湿性 , 湿性AMD以新生血管为主要的病理特征 , 它会引起黄斑区的水肿、渗出、出血 , 最终引起比较严重的视力受损 , 在致盲中湿性AMD可能占到80%以上 。
今年1月 , 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 , 眼底病诊治及长期管理成新增重点 , 黄斑变性等眼底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被列入政策关切 。
AMD治疗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筛查 , 出现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检查 。 “AMD的症状比较有特征性 , 除了视力下降外 , 可能看东西有变形扭曲 , 但是AMD常常是单眼发病 , 那么两眼看东西的时候我们可能没感觉到 , 所以要盖住一只眼睛来检测 。 ”戴虹强调 。
希望与沮丧
对于一个一辈子靠眼睛吃饭的人 , 以后看不见了怎么办?即使确诊后失明的恐惧瞬间袭来 , 但郝宝生知道当务之急应该是积极治疗 。
“当时主治医生戴虹鼓励我说 , 在十几年前这种病就可以确诊 , 但是那个时候无药可治 , 作为医生只能看着患者的视力一点点下降 , 直至致盲 。 但是现在有药了 , 且能够控制住病情的发展 。 所以说我们已经很幸运了 。 ”
藏在眼底的“大鼓包”,让老年人陷入致盲危机
文章图片
患黄斑变性后 , 放大镜成了郝宝生看电脑时的必备物品
过去AMD在临床治疗中一直面临着无药可医的困境 , 直到2006年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VEGF)药物的发明和应用 , 才终结这一困局 。
如今为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已经成为AMD的主要治疗方法 , 用这种方式促进新生血管收缩 ,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视力 。 戴虹所在的北京医院是国内最早开展AMD抗VEGF治疗的医院 。
藏在眼底的“大鼓包”,让老年人陷入致盲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