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陈根:每人每周摄入的5克微塑料,正在掀起一场健康危机( 二 )


并且 , 很多微塑料是由塑料制品在紫外线风化作用下形成的 , 这一过程可能改变塑料的化学性质 , 让它的疏水性降低 , 更容易被有机或无机污染物包裹 。 增塑剂(很多是内分泌干扰物)、农药、重金属甚至寄生虫等病原体都可能附着在微塑料颗粒上 , 共同进入人体 。

进入身体的塑料危机
可以说 , 微塑料太过于普遍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现代工业产品让我们无法避免通过饮食摄入微塑料 , 基于此 , 科学家们尝试构建模拟微塑料侵入人体的体外系统 , 希望更进一步地了解这些微小至纳米级的颗粒给人体带来的影响 。
4月20日 , 来自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化学家Christopher Zangmeister团队开展的一项新研究 , 以食品级尼龙袋和低密度聚乙烯(LDPE)成分的产品作为样本 , 探究微塑料的来源及释放情况 。
实际上 , 以这两种成分为主的塑料用品在日常生活中很普遍 , 比如 , 烘焙衬垫和一次性外带咖啡杯的内衬塑料薄膜 。
结果显示 , 在普通的外带咖啡杯中放一杯100℃的水 , 静置20分钟后 , 研究者在每升水中能检测到万亿个塑料纳米颗粒 。 也就是说 , 喝下一杯500ml的热咖啡或热奶茶时 , 将有5千亿个塑料纳米颗粒进入到身体内 。 研究人员推算 , 这意味着平均每7个身体细胞就会吸收一个微塑料颗粒 。
会释放微塑料的不止是一次性纸杯 。 早在2020年 , 就有中国学者研究了石家庄、青岛、成都、杭州、厦门这五个城市中不同外卖容器的微塑料释放情况 。 他们发现 , 不论是可以微波加热的聚丙烯(PP)餐盒、耐热至70℃ 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餐盒 , 还是更传统的聚苯乙烯(PS)白色发泡饭盒 , 都会释放微塑料 , 并且基本不受内容物温度的影响 。
Nautilus的一篇报道称 , 这种直径小于5毫米 , 部分情况下小于1微米的塑料颗粒已经侵入了人类大约40%的食物 , 啤酒、蜂蜜、鱼类和贝类中都被检出了微塑料 , 而由于人们不断地吃外卖、喝咖啡、吨瓶装饮料 , 微塑料自然也不停地被摄入进人体内 。
甚至有研究计算出我们每周摄入的塑料相当于吃掉一张信用卡——加拿大的Kieran D. Cox教授和他的团队以美国人饮食为基础 , 根据食物消费种类以及不同种类食物所含有的微塑料数量 , 估算出每人每年会吃掉5万个微塑料颗粒 , 如果算上漂浮在空气中、被呼吸吸入的微塑料 , 那么每人每年吃掉的微塑料颗粒数量在7.4万-12.1万之间 。 按照重量计算的话 , 每人每周大约吃掉5g微塑料 , 相当于一张银行卡的重量 。
并且 , 消化道也不是唯一被塑料入侵的人体结构 , 当前 , 研究陆续在人类的肺组织、血液和连接母亲和婴儿的胎盘里发现微塑料的存在 。
其中 , 2021年的一项研究进一步表明微塑料的摄入危害肠道健康——炎症性肠病的患者粪便中的微塑料是健康人的1.5倍 , 并且粪便中微塑料的含量越高 , 患者腹泻、直肠出血、腹痛症状就越明显 。
更重要的是 , 在人类的肺组织、血液和连接母亲和婴儿的胎盘里中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 , 表明微塑料在人体内已经不是“吃下去、拉出来”那么简单了 , 它可能随着血液流经全身 , 对各器官造成影响 。

塑料危害能否挽回?
2020年全球塑料产量为3.67亿吨 , 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2倍 。 显然 , 从现代生活里消除微塑料几乎是不可能的 , 面对被微塑料从内至外包围的未来 , 那么尽可能地防止它改变我们的身体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 遗憾的是 , 对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威胁往往是温水煮青蛙式的 , 容易让人忽视 , 但危害严重、影响深远 , 正如微塑料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