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小麦专家郭进考:把小麦“金种子”牢牢攥在中国人手中

本文转自:河北日报
把小麦“金种子”牢牢攥在中国人手中
——河北小麦专家郭进考49载麦田逐梦育种成粮
河北小麦专家郭进考:把小麦“金种子”牢牢攥在中国人手中
文章图片
5月25日 , 郭进考在马兰农场的选种圃 , 发现了有苗头的育种材料 。 河北日报采访人员赵红梅摄
麦收时节 , 燕赵平原麦浪翻滚、麦香四溢 , 一个个好消息接踵而至——
河北省辛集马兰农场小麦实收地块平均亩产822.75公斤;
邯郸大名县石家寨村两块麦田实打实收 , 亩产861.35公斤;
亩产863.76公斤!河北小麦亩产历史新高在邢台市南和区阎里村诞生;
……
各地接连出现的亩产突破800公斤的小麦 , 是同一个品种——马兰1号 。
马兰1号是由河北大地种业有限公司、石家庄市农科院和辛集市马兰农场联合培育的小麦新品种 , 主要育种人是年过七旬的河北小麦专家郭进考研究员 。
作为去年刚刚卸任的河北小麦育种首席科学家 , 近50年来 , 郭进考带领团队先后育出33个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小麦品种 , 其中冀麦38、石4185、马兰1号都创下当时河北亩产最高纪录 , 推动了河北小麦持续增产 。
一粒粒小麦“金种子” , 推广到8个省份 , 累计种植面积4.2亿亩 , 增产小麦105亿公斤 , 节水125亿立方米 , 既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 也缓解了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危机 。
沉甸甸的成就背后 , 是郭进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探索 , 体现了他对“随势而动育种成粮”初心的坚守 。
让每一寸土地生产更多小麦
河北小麦专家郭进考:把小麦“金种子”牢牢攥在中国人手中】“快看 , 这个单株表现不错 , 要单独拔下来 , 单独考种 , 作为明年的苗头品系种植 。 ”
6月12日中午 , 烈日当头 , 郭进考带领助手冒着酷暑 , 还在马兰农场的选种圃中选取好的育种材料 。
年过七旬 , 老伙伴们都已退休在家 , 尽享含饴弄孙之乐 , 为啥他还不停歇?
“停不下来了 。 ”郭进考说 , 几十年了 , 早已习惯“长”在麦田里 , 小麦就像家人 , 只有走进麦田 , 心里才踏实 。
择一事 , 终一生 。
49载育种生涯 , 始于一个朴素愿望 。 郭进考说 , 小时候经历的“一个窝头掰三瓣儿”的艰难光景深深烙在记忆深处 。 粮食短缺、食不果腹的年月 , 心中一个梦想已扎根——培育良种多打粮 , 让乡亲们“粮丰囤满” 。
怀着这个愿望 , 1971年郭进考报考了农业学校 。 1973年农校毕业后 , 分配到石家庄地区农科所 , 定岗在小麦育种室 , 郭进考开始了迈向梦想的征程 。
在那个人才稀缺的年代 , 科班出身的郭进考很快被任命为小麦研究课题组组长 。
作为课题带头人 , 如何带领大家育出好品种?
“我的第一学历是中专 。 要搞育种 , 需要学的知识太多了 。 ”郭进考决定拜书为师 。
《育种学》《遗传学》《统计学》……业余时间他“嚼”了十几部农业专著 , 写了十几万字的学习笔记 。
读书越多 , 想法也越多 。 但让郭进考犯难的 , 是育种材料的匮乏 , 基本育种材料资源不齐备 。 郭进考决定带领同事们向外求援 , 哪里有知名小麦专家 , 就去哪里拜访 。
为寻找育种材料 , 向专家求教 , 郭进考和课题组人员常常昼夜兼程 。 只要有票就上火车 , 没座时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 夜里困了 , 拿张报纸铺在别人座位下 , 躺下去就是一觉 。
他们的真诚感动了当时小麦科研界 , 40多位专家答疑释惑 , 100多位同行互通有无 , 500多份育种材料倾囊相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