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小麦专家郭进考:把小麦“金种子”牢牢攥在中国人手中( 三 )


现实情况是 , 河北是水资源短缺省份 , 因多年超采 , 形成全国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 。 而传统农业灌溉用水占社会总用水量60%以上 , 小麦用水占农业总用水量50%左右 。
培育节水麦对华北平原地下水恢复意义重大 。
科研育种 , 必须来源于生产和市场的需要、随势而变 。
郭进考团队随即把育种方向由单纯高产转到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的培育上 , 开始寻找最“耐渴”的种子 。
通过反复技术创新 , 最终 , “前水后旱 , 同一世代水旱复合选择”这一节水高产育种新方法被创造出来 , 并育出节水与高产相结合的新品种石4185 , 创亩产716.7公斤高产纪录 , 成为国家标杆品种 , 在全国8省(区)推广面积上亿亩 , 增产小麦21.2亿公斤 , 节水16.3亿立方米 。
随后 , 石家庄8号、石麦15、石麦22……一批更优异的节水抗旱与稳产高产相结合的新品种相继问世 , 实现一水保千斤、二水一千二的新突破 。 高产与节水完美结合 , 使得石麦15、石麦22等河北的6个品种被评选为黄淮麦区北片节水性较好的绿色小麦品种 。
2021年 , 郭进考技术团队培育出的具有节水、抗倒、抗寒、高产等特点的超高产节水品种“马兰1号”通过省级审定 , 当年创下亩产超800公斤的纪录 。
今年6月14日 , 魏县爱耕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马兰1号”小麦节水高产千亩示范方 , 平均亩产810.8公斤 。 这是河北小麦首次大面积亩产超过800公斤 , 标志着河北小麦生产能力有了新突破 。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 。 有了节水品种 , 昔日的用水大户 , 今朝变为节水先锋 。
上世纪90年代 , 小麦生长期要浇五到六次水 。 现在 , 农民种植节水麦 , 降到了两到三水 。 节水高产新品种的应用 , 使河北小麦在产量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 用水减少了一半 , “让每一滴水生产更多的粮”成为现实 。
“搞科研 , 单枪匹马干不成大事 。 团队是否优秀 , 关系科研成败 。 ”郭进考团队每年年度计划确定前 , 都要组织全体成员进行讨论 。 实验怎么安排、田间如何管理 , 每个人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 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 , 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 如今 , 郭进考等16人组成的育种团队中 , 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7名 。
33个优良品种的成绩 , 没有让郭进考止步 。 目前 , 他的团队在和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河南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安徽农科院等单位合作 , 进行种质资源交换使用 , 杂交后代异地选择 。
今年 , 他们在马兰农场进行了6个组合200多个品系的资源与种质创新材料种植试验 , 并从中发现了优质专用小麦的好苗头资源 。
郭进考的育种之路 , 仍在麦田延伸 。 (采访人员赵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