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样子】陈玺华:四十载“医”路逐梦 临退休请缨上“疫”线 站好最后一班岗

央广网宁波5月15日消息(采访人员刘欣莹通讯员陆超群)本质上 , 医生只是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 , 却因直面生死而与众不同 。 一袭白衣 , 代表的是责任和对生命的敬畏 。 面对病人 , 心中有爱 , 眼里有光;面对疫情 , 白衣执甲 , 逆风前行 。 还剩3个月就要退休 , 疫情有“抬头”之势 , 宁波慈溪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陈玺华主动请缨前往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 。 眼下 , 他依旧在“疫”线忙碌 , 誓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 纵使青丝染白发 , 此生不悔入杏林 。
【你的样子】陈玺华:四十载“医”路逐梦 临退休请缨上“疫”线 站好最后一班岗
文章图片
从故土来慈“医”路逐梦
陈玺华1962年出生于山西太原 。 1978年参加高考后 , 如愿以偿考入医学院 。 毕业以后 , 他被分配在一家厂矿医院外科工作 。 因业务能力突出 , 陈玺华年纪轻轻便担任科副主任 。 1988年 , 医生职称的晋级制度恢复 , 26岁的他成为主治医师 。
【你的样子】陈玺华:四十载“医”路逐梦 临退休请缨上“疫”线 站好最后一班岗
文章图片
1978年大学一年级 , 在教室看书(央广网发通讯员供图)
“1993年 , 是刻骨铭心的一年 。 ”陈玺华说 , 那一年 , 他下定决心考研 , 于是向科主任提出就到急诊科去工作 , “虽然夜班多 , 工作累 , 但相对来说休息时间比住院部要多一些 。 ”从此 , 他挤出时间起早贪黑地学习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次年 , 他以372分的高分考入山西医科大学 , 攻读外科学硕士学位 。
奔波在医院、学校、家之间的3年研究生生活 , 忙碌却充实 。 期间 , 陈玺华在中华实验外科、中华胃肠外科等系列杂志发表了学术论文 。 毕业以后 , 他进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 , 又于1999年顺利晋升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
2000年 , 陈玺华再次回到山西医科大学 , 师从校长韩德五教授 , 攻读博士学位 , 专业是肝脏病学 。 2004年10月 , 获得博士学位的他 , 凭借着优异临床表现和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 晋升并被聘为主任医师 , 成为硕士生导师 。
【你的样子】陈玺华:四十载“医”路逐梦 临退休请缨上“疫”线 站好最后一班岗
文章图片
1997年硕士毕业与同学合影(左二)(央广网发通讯员供图)
随后 , 陈玺华决定“走出去看看” , 离开生长的故土 , 以人才引进的方式来到杭州 , 进入杭州师范大学临床学院工作 。 2010年10月 , 他再次作为引进的人才 , 调来慈溪市人民医院 , 主攻胃肠道肿瘤、各种疝和腹壁疾病 。 他和同事们一起 , 用3年时间 , 将普外科建设成为慈溪市人民医院的重点学科 , 5年把普外科建设成慈溪市的重点学科 。
做有“温度”的普外科医生
用“暖医”这个词来形容陈玺华再合适不过了 , 门诊、病房、手术室 , 作为多年的普外科主任 , 他走到哪都自带“暖阳” , 用他的专业和温暖抚慰着患者身体和心灵的伤痛 。
陈玺华查房时从不走过场 , 每一个床位都要走到 , 每一个病人都要问到 , 有时候遇到心情抑郁的患者 , 更像拉家常一样关心他们的生活 。 陈玺华自带阳光般的“光源体质” , 走到哪里都留下舒心的气韵 。 几乎每一位经他手术的患者 , 都成了他的“粉丝” 。
“我觉得从医要‘以人为本’ , 以病人的健康为中心 。 ”随着从医经验的积累 , 他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 , 理解他们的感受 , 了解他们的困难 , 自然而然地就能带给他们温度 。
【你的样子】陈玺华:四十载“医”路逐梦 临退休请缨上“疫”线 站好最后一班岗
文章图片
十余年间 , 除了在市人民医院普外科的工作岗位兢兢业业 , 陈玺华也曾积极参与医疗事业的对口帮扶 。 2015年1月 , 陈玺华接到邀请 , 专程赴贵州省独山县人民医院开展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 。 为了让外科医生们看得清楚明白 , 他边做手术边讲解 , 还手把手教他们操作 。 这一次独山之行 , 陈玺华分别为5名患者实施了手术 。 临走前 , 他还不忘特意看望手术病人 , 了解恢复情况 , 叮嘱他们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