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多种光,为什么总是嫌蓝光不健康?

本文转自:兵团戒毒
有那么多种光,为什么总是嫌蓝光不健康?
文章图片
近些年 , “防蓝光”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 。 这种“蓝光焦虑”有一定的道理 , 但我们应该关注的不只是蓝光 。
日出而作 , 日落而息 , 这些我们的祖先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 , 已经自然地融入了我们的身体中 。 和许多生物一样 , 我们的体内演化出了一套和昼夜交替相吻合的昼夜节律 , 或者简单来说 , 我们叫它生物钟 。
我们通常会认为节律就是按时睡觉 , 但其实除了睡眠之外 , 人体的体温、认知功能、神经内分泌等都具有节律 。 让体内的生理活动、行为节律与外在环境的周期性变化相一致 , 这也叫揽引作用(entrainment) 。 调控人体节律的机制非常复杂 , 而这一切都始于光 , 这也是我们所感知的环境中周期变化的因子 。
有那么多种光,为什么总是嫌蓝光不健康?
文章图片
在古时候 , 甚至是直到不久之前 , 每当夜晚来临 , 人类的世界大多都是黑暗(至少是昏暗)的 。 近些年来 , 随着人造光源 , 特别是电子产品的日益流行 , 光照对人体节律的影响越来越受重视 , 其中最常被提起的便是蓝光 。 人类可见的光波长范围大约在400~760nm之间 , 其中波长较短(约为450~485nm)的蓝光常常被认为对人体的睡眠节律有着负面影响 。
不过 , 这些带给我们光明的电磁波 , 是怎么让我们的身体产生节律 , 又是怎么严重影响我们的节律?
节律控制器
你可能会说 , 光当然是要用眼睛看了 。 这个回答对了一半——确实是用眼睛 , 但并不是通过传统意义上的“看” 。
感光这一重任 , 当然离不开我们最为重要的双眼 , 特别是眼球后部的视网膜 。 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是我们所熟知的感光细胞 , 前者可以感知颜色和较明亮的光 , 而后者则在昏暗的环境下发挥作用 。 除此之外 , 视网膜内还存在着第3种感光细胞——内在光敏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ipRGCs)
有那么多种光,为什么总是嫌蓝光不健康?
文章图片
视网膜内ipRGCs、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相互联系(见下文)的示意图 。 R为视杆细胞 , C为视锥细胞 。
与前两种细胞不同 , ipRGCs是非成像细胞 , 它们并不负责让我们“看”到多彩的世界 , 只能感受光强 。 ipRGCs通过视网膜下丘脑神经束(RHT) , 将信号传至下丘脑内的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nucleus) 。
视交叉上核位于视交叉(来自双眼的视神经交叉处形成的X状结构)上方、第三脑室两侧 , 每侧各含约1万个神经元 。 虽然和整个大脑的140亿个神经元相比 , 这个微小的结构显得毫不起眼 , 但它却是我们生物节律的指挥中心 。
有那么多种光,为什么总是嫌蓝光不健康?
文章图片
视交叉上核在脑部的位置 。
视交叉上核内部存在着一套反馈循环的分子机制 , 可以自发、持续地进行节律性的活动 , 相当于一只天然的“时钟” 。 而且 , 视交叉上核还通过投射到控制唤醒、睡眠、神经内分泌、自主神经系统等区域的神经 , 协调存在于这些区域的节律 , 让全身的生物钟同步走 , 所以它就像是人体节律的起搏器 , 帮助我们的身体从日出日落之中 , 获得24小时的节律(不同的人节律周期会略有差别) 。
蓝光成为罪魁祸首
提到蓝光的危害 , 就不得不介绍常常和睡眠问题同框出镜的另一大明星——褪黑素(melatonin) 。 褪黑素是脑部松果体分泌的一种激素 , 可以调控昼夜节律 。 光照会抑制褪黑素分泌 , 这一过程受到了视交叉上核的调控 。 在自然状态下 , 日落后不久我们体内褪黑素的分泌就开始增加 , 在凌晨2点-4点时达到峰值 , 随后便逐渐降低 , 每天都会呈现出这样的周期性变化 。 体内褪黑素含量的周期变化也常常作为反映昼夜节律的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