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1000多万糖尿病人面临失明( 二 )


现在,肖凤云的两个眼睛都近乎失明。看东西,只有一个模糊的轮廓。吃饭的时候,她也看不清桌上是什么菜,需要儿子儿媳妇告诉她。
肖凤云的性情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以前她是一个很活泼的人,现在经常一个人待着不爱说话,眼神也呆呆的。”儿媳妇晓丽也心疼婆婆。
从医院回来,肖凤云一两个月不愿出门,她甚至常常生出一种自己是累赘的想法。
如果在最初眼睛有点模糊时,就重视起来,情况可能就不是现在这样。肖凤云夜里常常偷偷抹眼泪,她也无数次地后悔。
肖凤云这样的例子,在糖尿病患者中绝不是少数。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陈有信在日常的门诊中,见过太多这样的病患,不把医生提醒当回事,等眼睛有症状了都已经严重了。
“很多糖尿病人都没有及时发现,及时干预,这一点是很遗憾的。”陈有信说,很多人都是病重了才到医院看,有些人甚至眼睛出现问题到医院时还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
他举了一个例子,同样是“糖网病”患者,一个病人一直定期检查,控制好血糖,经常锻炼,他的眼睛保护几乎是零成本的。病情有一定发展了,因为发现及时,可能只需要打激光治疗,就算在北京的三甲医院,最多也不过几千块钱。如果到了要做手术的地步,那么一次治疗下来,可能花费就几万甚至更高。
“算经济账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算视力的账,0.1的视力和0.5以上的视力,这个价值没法衡量了。”陈有信说,“人的视力好了,他就能更好的工作赚钱,他的社会效益高了,幸福指数也高了。”
眼底医生缺口大:全国不足5000人
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几乎不可避免,但血糖血压控制得好,并发症就会来得晚。即使有并发症,早期发现进行干预,严重到失明的几率就会小很多。
但定期筛查是一个大问题。
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筛查和干预,是一个系统的问题,很多时候,不单单是患者自我意识的问题。
医疗资源紧缺是一个全球性的现实,特别是眼科这一类专业性较强的领域。
中国现在拥有约4万名眼科医生,对应的是14亿人口的巨大基数。而在眼底病专业方面的医生则更少,陈有信估算大概不到一万人,而真正可以算是眼底病专家的人数,可能不到5000人。
中国目前对医生培训实行住院医师培训制度,不计算学医的时间,从做眼科医生开始,需要经过三年的住院医师培训,才可以学会看眼底疾病。
“所以说我们的眼科医生人数是远远不够的。”陈有信同时提及了医疗资源的地域差别,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可以拥有很多优秀的医疗资源,甚至大医院的眼科可以有很多细分的科室。
而在小城市小县城,可能连一个眼科专科的医生都找不出来。陈有信曾经去湖南省桂东县做医疗帮扶,这里的医院只有五官科,眼底疾病医生没有能力看,眼底筛查也就无从说起。
客观上,医疗资源的不足,造成了很多“糖网病”患者得不到有效的筛查,更不必说及早干预。
2016年,陈有信在一份美国医疗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内容是探讨通过人工智能来识别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可行性,他深受触动,并且也开始关注这方面的信息。
巧合的是,这一年,在英特尔工作了15年的孙宇辉和同事丁大勇正在商量这件事情--做出能在医疗行业应用的人工智能产品。
此后,陈有信和致远慧图也因为人工智能,有了不少合作。
孙宇辉当时是英特尔中国区渠道创新负责人,曾在美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地担任重要职务。在以往项目经历中,孙宇辉发现医疗、教育等领域数字化设备越来越多。而在医疗领域,每一张病患的病兆数字照片,都需要经过专业医生的阅片诊断,消耗了大量的时间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