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大便移植”能治自闭症?没那么简单……( 二 )


根据2021年8月上海市卫健委发布的《上海市菌群移植技术管理规范(2021年版)》 , 应用粪菌治疗的疾病包括精神系统疾病:自闭症、情绪障碍、多动症、抽动症等 。
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儿科主任、主任医师杨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 肠脑轴在自闭症的治疗中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 在一些动物研究中 , 调节肠道菌群的干预手段可一定程度上改善自闭症 , 但这些发现距离大规模的临床应用还有较大差距 。 目前有一些小规模的临床试验在探索粪微生态移植、益生菌、饮食干预等疗法对自闭症的胃肠道症状和行为症状的改善作用 , 一些初步结果表明 , 这些治疗手段可以产生一定效果 。 但哪些具体因素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 比如要避免哪些饮食成分 , 哪些益生菌菌株更有效 , 供体粪便菌群的组成及其与受体的匹配情况等等 , 目前还不清楚 , 或是没有定论 。
肠道菌群和自闭症的因果之争
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进行粪菌移植的茅茅 , 经常有稀便、挑食 , 第一个疗程后 , 大便得到了改善 。
山东省济南市中心医院是上热搜的那位16岁男孩进行粪菌移植治疗的医院 , 该医院儿科主任赵红洋介绍 , 6岁的自闭症确诊儿童朱朱有很严重的便秘 , 且对海鲜产品过敏 , 通过粪菌移植术为朱朱进行两个月的治疗后 , 朱朱有了明显的改变 。
“我们通过了解发现 , 可能有高达50%的自闭症患儿有明显的消化道系统疾病症状 , 包括腹痛、腹泻、胀气、便秘等 。 ”张婷说 , “而且根据家属反映 , 我们发现当患儿消化道症状加重时 , 其自闭症的核心症状 , 如拒绝与人交流等 , 也变得更加明显” 。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杨蓉表示 , 临床发现自闭症儿童多伴有胃肠道症状如便秘和腹泻、食物过敏和不耐受、菌群失衡、某些营养元素缺乏、饮食结构单一等 , 这些都提示自闭症的发生可能和肠道功能障碍有关 。
“我们在这次临床研究中 , 进一步验证了肠道菌群失衡可能是导致自闭症发生的原因之一 , 该研究的结论与以往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一致 。 ”杨蓉说 。
从医学角度解释 , 粪菌移植是通过科学的方式处理健康人体内的粪便 , 保留其中有益的肠道菌群 , 通过肠镜、口服胶囊等途径移植患者 , 为患者重建新的肠道微生态平衡 , 实现肠道内外疾病的治疗 。
所谓“肠道外” , 包括新兴研究领域的肠脑轴、肠肝轴、肠肺轴、肠心轴等多个系统 , 近年来对肠脑轴的研究进一步显示 , 肠道微生物可能通过改变肠道与大脑信号沟通的神经递质水平 , 从而影响大脑的功能 。
在国内多家医院以粪菌移植治疗自闭症研究如火如荼时 , 2021年11月 , 一篇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研究团队发表在医学期刊《CELL》上的论文认为 , 自闭症儿童肠道菌群的差异是因为自闭症相关的饮食偏好所致 , 而不是肠道菌群差异导致了自闭症 。
上述论文认为 , 自闭症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直接关联可以忽略不计 。 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包括容易挑食 , 这样的饮食偏好导致饮食多样化较低 , 进而减少了他们肠道菌群多样性 , 导致他们更易出现腹泻等肠胃问题 。 研究团队得出的结论是 , 不应当宣称肠道菌群驱动了自闭症 。
这一研究是否能全盘否定菌群对自闭症的影响?杨光认为 , 该研究没有探索菌群是否能影响自闭症的症状 , 不能用来否认菌群对自闭症的潜在影响 。 事实上 , 很多动物研究通过菌群移植、单菌定植等实验 , 都说明肠道细菌能通过代谢物、免疫、迷走神经等肠脑轴途径 , 对宿主大脑造成影响 , 包括影响宿主的认知功能和行为 。 当然 , 也不能过分拔高菌群的作用 , 自闭症是一个原因复杂的疾病 , 与遗传和环境因素都有关系 , 只看任何单一因素都是不科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