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规范化管理提升早产儿复苏成功率

当前 , 早产问题仍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刘民教授团队于2022年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指出 , 我国早产儿(出生胎龄为28~37周的新生儿)数量由1990年的182万例减少到2019年的95万例 , 减少比例为48%;早产儿死亡数由1990年的16万例减少到2019年的2万例 , 减少比例为88% 。
用规范化管理提升早产儿复苏成功率】早产儿在新生儿期容易发生严重的疾病或死亡 。 幸存下来的早产儿如果得不到适当治疗 , 将可能面临更高的疾病风险 。 采取规范化的复苏措施 , 是降低早产儿死亡率的关键 。
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等组织编写的《出生胎龄<32周早产儿复苏临床实践指南》(简称《指南》)近日在《中华儿科杂志》发表 。 《指南》对出生胎龄<32周的早产儿复苏给出了多个规范化建议 。
用规范化管理提升早产儿复苏成功率
文章图片
体温管理
目标体温为36.5~37.5摄氏度
《指南》指出 , 出生胎龄<32周早产儿发生低体温(核心温度<36.5摄氏度 , 体表温度<36摄氏度)与病死率及远期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 在早产儿出生前 , 医疗团队要做好充分的预热和保暖准备 。
出生场地环境方面 , 温度设置建议不低于25摄氏度 。
保暖措施方面 , 在早产儿出生后 , 医疗团队应尽快使用聚乙烯膜或袋 , 包裹早产儿的躯干及四肢 。 早产儿头部应戴上聚乙烯袋或绒帽 。 上述保暖建议主要是基于多个高质量研究 。 相关研究显示 , 早产儿出生后不擦干并立即予以聚乙烯膜或袋包裹可降低热量丢失 。 使用聚乙烯膜或袋包裹的超早产儿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时的核心体温更高 , 发生低体温的风险更低 。 与此同时 , 医疗团队还可使用加热至37摄氏度的湿化气体对早产儿进行呼吸支持 。
《指南》强调 , 在早产儿转运前、转运中和到达NICU后 , 医疗团队监测早产儿体温 , 并努力为其维持36.5~37.5摄氏度的目标温度 。
呼吸管理
尽早做呼吸支持避免肺泡塌陷
部分早产儿出生时无法建立有效的自主呼吸 , 《指南》建议此时应优先选择T组合复苏器作为复苏时正压通气的通气装置 , 并将呼气末正压设置为5~6厘米水柱 , 吸气峰压设置为20~25厘米水柱 。
对于有自主呼吸的早产儿 , 应尽早使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进行呼吸支持 , 必要时要尽早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 。
对于需要进行气管插管的早产儿 , 《指南》指出 , 要在固定气管插管前进行基于出生胎龄或出生体重的导管深度估计 , 并通过胸部X线片予以确认 。
值得注意的是 , 《指南》特别强调了物理刺激对呼吸建立的重要作用 。 胎儿期声门关闭 , 抑制肺液流出保持肺泡扩张状态 , 出生后只有建立自主呼吸 , 声门才能开放 。 《指南》指出 , 出生后无自主呼吸的早产儿的喉部处于关闭状态 , 物理刺激可帮助其建立自主呼吸 , 提高无创呼吸支持成功率 。
对于目前一些医疗机构正在应用的转运呼吸机和微创PS方法等 , 《指南》也给出了应用建议 。 《指南》指出 , 国内部分医学中心已配备转运呼吸机 , 可提供无创及有创通气模式 , 但其应用模式和推广仍需要更多的实践和研究 。 微创PS方法可减少传统气管插管给药对气道的损伤 , 但在给药期间可能存在反流、阻塞气道、刺激迷走神经等风险 , 影响新生儿的肺部和脑部的血液供应 。
氧浓度管理
关注血氧饱和度和吸入氧浓度
血氧饱和度有助于了解人体细胞是否处于低氧状态 。 吸入氧浓度百分比指的是吸入气体中的氧气浓度百分比 , 过高或过低都需要纠正 。 研究显示 , 过低的吸入氧浓度百分比可能引起早产儿缺氧损伤 , 过高的吸入氧浓度百分比又可能导致氧化应激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