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网|寻找希望,让爱不罕见( 三 )


“2015年 , 我国开始全面推进对罕见病诊疗创新能力的研究 。 ”张抒扬介绍 , 在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专项支持下 , 我国的罕见病学科目前初步建成了“队列、筛查、诊疗、康复、管理”的创新研究协作体系 , 正在开展的全国范围罕见病协作研究有500多项 , 制定指南、共识125项 , 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28项 。
在科技部支持下 , 北京协和医院2016年建起了中国国家罕见病注册系统 , 目前已建立了181个罕见病表单 , 辐射全国29个省份的80家合作单位 , 累计登记了6万余名罕见病患者信息 , 其中1.3万余名已开展了随访 , 1万名有生物样本信息 。
“这也是国际最大的罕见病资源库之一 。 包括遗传机制、诊断标志物、临床分型和发病机制等的数据将有效提高对罕见病的研究效率 。 ”张抒扬举例 , “比如 , 我们完成了首个中国人肺动脉高压全基因组遗传学研究 , 找到了中国人群的主要致病基因 , 这有效地提高了肺动脉高压的产前精准诊断效能;基于20年长期随访心肌病的队列 , 我们确定了60%的原发性心肌病的遗传机制;还完成了遗传性的视网膜变性患者4000多例的基因分析 , 绘制了该病中国患者的基因变异谱 , 首次发现了中国USher综合征致病基因的突变 。 ”
罕见病领域的基础研究在提速的同时 , 临床研究中 , 新诊疗技术、新药也在加快转化 。 POEMS综合征是一种与浆细胞病有关的多系统病变 。 研究人员找到了新的血清标志物、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这些重要的发现将患者中位发病至诊断时间从24个月缩短到6个月 , 中位总的生存期从5~7年提高到超过16年 , 研究人员并据此构建了诊断平台、治疗路径及预后模型 。
补体系统的失调会诱发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全身型重症肌无力、视神经脊髓炎谱系障碍等7种罕见病 。 研究团队跨机构协作 , 开展多种共性通路罕见病扩适应证研究 , 开发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补体靶向药物 。
老药新用的治疗方案也有进展 。 研究人员首次发现 , 淋巴管肌瘤病、遗传性疾病结节性硬化症带来的眼底病变、黑斑息肉综合征导致的消化道出血 , 都可以使用雷帕霉素治疗 , 研究数据证实安全、有效 , 改变了这几种罕见病此前无药可治的状况 。
“超过一半的罕见病为儿童期疾病 , 我们要研发出更便于儿童服用的药物剂型 。 ”张抒扬介绍 , 研究团队正在针对甲基丙二酸血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等10多种罕见病 , 研制掩味颗粒剂 , 希望能减轻孩子们的服药痛苦 。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认为 , 加强罕见病药物研发是国际趋势 。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20年批准的新药中有44%是用于治疗罕见病 , 我国要加强罕见病药物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研究 。
04
用药烦恼不再
2021年 , 我国实现了首例罕见病患者“同情用药” , 让更多患者看到了希望 。
14年前 , 一位患者被诊断患有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 这种罕见病会导致血管内溶血、血栓以及骨髓衰竭 。 很多患者最终死于血栓或骨髓衰竭的并发症 。 此后的十余年里 , 该患者在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间断接受小剂量激素、输血、抗凝治疗 。 2018年2月 , 该患者病情加重 , 开始使用依库珠单抗进行治疗 。 这种药物虽已在我国批准上市 , 但至今还没有被引入 。 她向北京协和医院发出了求助 。
同情用药是拓展性同情使用临床试验用药 , 需要严格进行审核批准 。 在国家药监局、中国罕见病联盟、医院、医药企业共同协作下 , 加速完成多学科会诊讨论、伦理审批、同情用药申报等流程一系列工作 , 该患者得以继续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