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这类肾病,与免疫复合物密切相关

文章转载自:龙华中心肾科
膜性肾病 (MN) 是一种免疫复合物相关的肾小球疾病。以IgG和C3为主,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颗粒样沉积,是中老年患者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常见的病理类型,发病年龄高峰期为40-50岁,男女比例约为2:1,约占我国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20%。
根据其病因的不同,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和继发性膜性肾病。前者约占 70%,后者约占 30%。继发性膜性肾病有明确继发因素,如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肿瘤,或药物及重金属等。
膜性肾病起病隐匿,多数表现为逐步加重的水肿和蛋白尿,部分患者伴有镜下血尿;肉眼血尿罕见;水肿一般先从眼部周围或下肢小腿区域开始,逐渐蔓延到全身其他部位,严重者出现腹水;患者尿液中可有大量蛋白质,有时可观察到尿中泡沫增多;部分患者可伴有高血压。本病容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常见于下肢静脉血栓、肾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大多数患者肾功能正常,4%-8%患者存在肾功能不全,部分患者可于多年后逐步进展为慢性肾衰竭。早发现、早干预,有利于控制肾脏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存率并改善生活质量。
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相关疾病、肿瘤等疾病的患者,当尿液中突然出现泡沫时,应及时就诊。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当发现眼部周围和小腿、双脚发生水肿尿液泡沫、疲惫无力时,也应及时就医,积极诊断治疗。
临床上多采用以下检查诊断膜性肾病:
1、血液生化:评估肝、肾功能、血脂等情况。
2、尿常规:是否存在蛋白尿、血尿。
3、肾脏彩超:观察肾脏大小、评估肾脏受损程度。
4、彩超、肾静脉造影:明确是否存在静脉血栓
5、病理检查:肾穿刺活检明确病理:光镜下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增厚,钉突形成;免疫荧光检查可见IgG和C3为主颗粒样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沉积;电镜下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外侧上皮下有排列整齐的电子致密物,常伴有足突融合,是诊断膜性肾病最强的证据。
临床上常将特发性膜性肾病依据电镜下基底膜病变程度分为4期,
Ⅰ期:基底膜无明显增厚,足突广泛融合,基底膜外侧上皮下可见少量电子致密物沉积;
Ⅱ期:基底膜弥漫增厚,基底膜外侧上皮下电子致密物增多,基底膜反应性增生形成钉突;
Ⅲ期:电子致密物被增生的基底膜包绕;
Ⅳ期:基底膜明显增厚,大部分电子致密物被吸收而表现为与基底膜密度接近。
膜性肾病的治疗需根据疾病分期帮助评估。常用的治疗药物有:
降压药:控制血压、降低尿蛋白
降脂药:改善脂代谢异常
抗凝药:预防性抗凝、预防血栓
免疫抑制剂:降低蛋白尿、减少并发症、保护肾功能、延缓肾功能恶化
患者必须遵医嘱用药,治疗过程中定期复诊,监测病情变化趋势,密切观察水肿、蛋白尿、高血压等症状是否有缓解,遵医嘱复查,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可选择新鲜绿叶蔬菜、水果补充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低盐饮食,进食优质蛋白注意热量补充,多食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适当进食碳水化合物。严重水肿时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可以适当增加活动量。注意切勿随意停药、换药,长期用药维持病情稳定,对于降低终末期肾病和远期死亡风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科室简介
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肾内科学科
龙华区中心医院肾内科是龙华区首批医学重点学科、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高水平医学合作团队,是龙华区唯一的尿毒症透析大病医保定点审批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