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解读 5种血糖监测方法,助力血糖达标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内容 , 血糖监测结果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 , 用于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 , 评价降糖治疗效果 , 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 血糖监测的方法不断向便捷、准确、微创及无创的方向发展 , 尤其是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的出现 , 更是给血糖监测领域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 。
为规范血糖监测、指导医护人员合理应用各项血糖监测方法以及正确解读监测结果 , 2021 年 10 月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组织专家根据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撰写了《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 年版)》[1](以下简称《指南》) 。
本文就五种血糖监测方法的特点及应用场景进行解读 。
01
持续葡萄糖监测

治疗|解读 5种血糖监测方法,助力血糖达标
文章图片

持续血糖监测(CGM)是指通过葡萄糖感应器连续监测皮下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的技术 , 可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 , 了解血糖波动的趋势和特点 。 因此 , CGM 可成为传统血糖监测方法的一种有效补充 。 国内外临床研究表明 , CGM 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精确度 。
微泰AiDEX动泰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是中国首款“14天 , 免校准、实时”葡萄糖监测系统 , 于2021年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 一项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平谷医院4家研究中心共同参与的多中心评价研究[2]显示:
微泰AiDEX G7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的MARD值为9.08% , 远低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制定《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要求的MARD<18% 。 误差栅格分析显示微泰AiDEX G7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的准确性为98.69% 。 由此可见 , 微泰AiDEX动泰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确度 。
最新指南特别对 CGM 参数——血糖监测新指标 TIR 进行了介绍 。 TIR 指 24 h 内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成人非妊娠状态通常为 3.9~10.0 mmol/L)的时间(用 min 表示)或其所占的百分比(%) 。
最近的多项观察性研究发现 , TIR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心血管疾病的替代标记物、妊娠结局 , 以及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显著相关 , 提示TIR可作为评估血糖控制的有效指标 。 目前推荐大多数 T1DM/T2DM 患者的 TIR 控制目标为 >70% , 同时应强调控制目标的个体化(表 2) 。

治疗|解读 5种血糖监测方法,助力血糖达标
文章图片
表2 成人T1DM、T2DM、老年及高危糖尿病患者TIR推荐控制目标值
*注:高危糖尿病包括高龄、并发症及合并症多、需要特殊护理等临床情况的患者
02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治疗|解读 5种血糖监测方法,助力血糖达标
文章图片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包括 SMBG 以及在医疗机构内进行的 POCT 两种模式 , 它能反映实时血糖水平 。 随着科技的发展 , 可用于血糖监测的工具日益增多 , 但毛细血管血糖监测仍是糖尿病患者日常血糖管理最基础、有效的手段 。
在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方案与频率的选择上 , 需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个体化监测方案:
1.血糖监测可以选择一天中的不同时间点 , 包括三餐前、三餐后 2 h、睡前及夜间(一般为凌晨2:00~3:00) 。 血糖监测时间点的适用范围见表1 。
2.使用口服降糖药的患者可每周监测 2~4 次空腹或餐后2 h血糖 。
3.血糖控制较为稳定的患者 , 监测的间隔可以适当灵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