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养生看《黄帝内经》,养心看《心经》,养性看《庄子》!( 二 )



庄子|养生看《黄帝内经》,养心看《心经》,养性看《庄子》!
文章插图
《心经》又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人已经不同,水也不同。现在的我不同过去、未来的我,心识也随时间改变,人的一生中并没有一个不变的我存在,因此不要以过去的观念来评断当下。外在的情境瞬时万变,如果我们不以主观分辨,只是随着变化而变化,便能达到与万象融而为一的境界。任何情境,只是整体的刹那切片,无常如梦幻泡影,这就是我们的生命实相。人只能掌握当下瞬间,这样观察,就是觉悟。修行即是修心,降服自己的心,于境不生分别。在任何当下心不生苦乐,心不起作用,三界心尽即是涅槃。一休还在当沙弥时,默然不语独坐参禅,师父微笑着领他走出寺门。寺外弥漫清新空气,半绿草芽,斜飞小鸟,流动的小河。过了一个下午,师父领一休回寺内。刚入寺门,师父突然轻掩木门,把一休关在寺外。一休不明白师父旨意,天色很快暗了,这时师父在寺内叫一休,一休便推开寺门走进来。师父问:外面如何?一休说:全黑了。师父问:还有什么吗?一休说:什么也无。师父说:外面清风、绿野、花草、小鸟、小溪一切依旧在。霎时,一休立刻顿悟。庙堂就在你心中,不用往外追寻。心就是佛,佛就是开悟的自己。你,就是自己身心的主人。

庄子|养生看《黄帝内经》,养心看《心经》,养性看《庄子》!
文章插图
三、跟《庄子》学养性养性,就是见自己的真性,得自己的本性。要见真性,要自然;要得本性,须纯粹。自然,纯粹,就是庄子养性之道的真谛。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不言语,它只是独自美丽着。一个人能否沐浴在天地万物中,感受到美无处不在,这关乎于他的内心。人心复杂多变,《庄子·在宥》中说,人心躁进时热如焦火,退却时冷若寒冰,变化速度之快,顷刻间可以往来四海内外。没事时,安静如深渊;一发动,远扬于高天,激荡骄纵而难以约束。若是任由身体感官、欲望去牵引,则心成为烦恼的根源、痛苦的渊薮,也就是原来心中含藏的生命光彩被遮盖了,那么活着片刻也得不到安宁。庄子提出“心斋”的办法,来对“心”下一番清洗与整顿的功夫,使它进入虚与静的状态,也就是心如枯槁之木。心如枯槁之木不是让心灵枯竭,使一切都毫无生气,而是要逐步减少感官的刺激、外来的诱惑、层出不穷的欲望,以及执着于自我中心的观念与成见。经过“心斋”后,心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原来被物欲杂念遮盖的光彩重新焕发出来,庄子认为,人心的奇妙莫过于此。心如槁木是在无味中寻一种味道,这种味道是对生命怀有一份喜乐,是在一日三餐之外还愿意看看星空。所以心如槁木之后,可观天地之大美。

庄子|养生看《黄帝内经》,养心看《心经》,养性看《庄子》!
文章插图
《庄子·山木》中有一个“虚舟”的小故事。有一方舟在渡河行进,突然被一条船撞上。方舟上有一暴躁之人,立即向撞来的船高喊着要对方回避。一呼不听,再呼不听,到了第三次呼喊时,便骂声连连。就在此时却发现撞来的船上,竟然空无一人,不仅骂声停止,骂的人还哈哈大笑起来。这是一种豁然顿悟自己之可笑的笑,如同莽夫面对心空无一物的高僧。心如枯槁之木,就是把自己的心变成空船,也就是“虚己”,舍弃自我而顺应自然,顺应外界的变化,对任何的事物都保持内心的虚静,就不会受到外物的伤害。人活着是一种心情,是好是坏在于个人如何看待,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作家雪漠说,在这世上,挤压自己的,只能是自己;抚摩自己的,也是自己那颗贪婪的心。当我们的心中,没有了“我”这个界定,不执着于自己的狭隘,所有的比较、痛苦和烦恼便无所依存,世上的每一个微笑,每一朵花儿,每一缕阳光,每一个存在都与我们一体,万物与我为一,每一个存在都成为我们生命美好的一部分,每一个存在都成为我们生命的礼物。这才是真正的养性。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心有大海而涵藏。身、心、性,就是一个人自身的全部。读好《黄帝内经》《心经》《庄子》,遵照智者先人的话去做,就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