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医院|《女心理师》:轻掀精神障碍的面纱( 二 )


02
【专科医院|《女心理师》:轻掀精神障碍的面纱】荀总:“病”的感受如此真实

专科医院|《女心理师》:轻掀精神障碍的面纱
文章图片

荀总的出场总是充满了荒谬和搞怪 , 神经兮兮、焦虑万分的劲儿非常有感染力 。
他患的疑病障碍是一种心身疾病 , 持续认为自己患有某种或多种严重的、进行性的躯体障碍 。 和剧中相似 , 现实当中的疑病患者 , 往往也是辗转了多家医院 , 挂遍了各大名医的专家号、特需号 , 把能做的检查检验都做了个遍 , 才最终来到精神专科医院的门前 。
单纯因为疑病障碍就诊的患者并不多 , 一方面是由于对疾病的认识普遍不足 , 另一方面患者会理所当然地认为 , 没得到相应的诊断只是因为目前的检查不充分 。
在面对疑病障碍患者时 , 家属和朋友往往致力于“澄清事实”:你看 , 这么多医生都认为你并没有生病 。 遗憾的是 , 这些劝慰是徒劳的 。 因为患者对“病”的感受是如此真实 。 从这一点上看 , 我们可以先肯定患者的感受 , 而无须急于摆证据、讲道理 。
疑病障碍的底色其实是焦虑 。 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中 , 疑病障碍被分类于“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章节 , 该章节还包含了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强迫性障碍等 。
在荀总的案例当中 , 他也曾有过惊恐发作的体验 , 那种不可预测的、伴随着濒死感袭来的胸痛、呼吸困难的交感神经亢进表现 , 说到底也是一种焦虑的表现 。 网上有人对此争论不休 , 认为编剧缺乏专业性 , 误将“疑病障碍”诊断为“惊恐障碍” , 殊不知此二者一脉同源 , 不仅可以同时存在 , 且相互影响的情形也并不少见 。
对疑病障碍患者 , 多采用药物联合心理治疗的综合治疗策略 。 但与其他精神障碍的治疗不同 , 服药可能会强化患者的疑病行为或其患者角色 , 反而不利于暴露核心问题 , 所以用药以对症治疗为原则 , 心理治疗是针对此类神经症的有效方法 。
对于疑病障碍患者 , 切忌将目光局限在其疑病观念和行为上 , 借用精神病学家许又新先生在《神经症》中的话:“除了自小发展的人格障碍 , 一个人要是生活中没有什么重大的难处 , 他大概不会一头钻进疑病症里出不来的 。 ”或许 , 患者的生活才是其症结所在 。
03
蒋静:暴食是精神世界地震

专科医院|《女心理师》:轻掀精神障碍的面纱
文章图片

反复出现节食—暴食—清除行为的蒋静也是这部影视剧中颇有特点的一个角色 。 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在她的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
每一次暴食发作 , 都是一次精神世界的地震 。 典型的暴食发作与生活事件或情绪波动作为诱因相关 , 并常在不饥饿的时候出现 。 患者一旦发作 , 不管食物冷热、生熟、口味 , 只要能吃的都会往嘴里送 。 伴随着一顿胡吃海塞 , 患者一开始往往感到满足 , 可愧疚、罪恶感随之而来 , 如同海啸山崩般冲击着个体的情绪 , 也催生后续的清除行为 , 包括但不限于抠吐、服用泻药等 。
且不论如此往复如何毁掉一个人的正常生活 , 仅食物“洪流般的进进出出”即隐含着不少风险:短期的诸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等 , 长期的诸如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等 。
在生物学层面 , 暴食目前被认为与神经递质系统功能紊乱相关 , 而为了体现心理咨询在暴食症治疗中的重要性 , 《女心理师》将目光聚焦在了暴食的心理学成因上 。 心理动力学派认为 , 暴食实际上是家庭关系模式的映射 , 具体在蒋静的身上 , 就是她与母亲“共生绞杀”关系的体现 , 暴食行为代表了对母亲的依赖 , 而清除行为则代表了与母亲分离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