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医院|《女心理师》:轻掀精神障碍的面纱

近日 , 网剧《女心理师》热播 。 该剧聚焦于当代社会心理问题——暴食、自伤、疑病障碍、产后抑郁……轻轻掀开精神障碍的神秘面纱 , 为当代人提供了情绪宣泄的出口 , 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精神障碍患者的病耻感 。

专科医院|《女心理师》:轻掀精神障碍的面纱
文章图片

我们摘取其中几个典型故事 , 聊聊其中那些颇能反映当代社会特点的精神心理问题 。
01
尤娜:鲜红色的求救信号

专科医院|《女心理师》:轻掀精神障碍的面纱
文章图片

第一单元中的来访者尤娜 , 用水果刀划伤自己 , 在深夜里自扇耳光 , 甚至一度产生跳楼自杀的想法 。 这个潜意识里试图以自我牺牲来挽回破碎家庭的女高中生 , 在剧集开播之初便牵动了许多人的心 。
尤娜并非一位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对一切事物丧失兴趣的抑郁症患者 , 但她却存在着许多在抑郁发作期常见的自伤行为和自杀观念 。 青少年习惯性自残行为并不少见 , 这在专业上被称为“非自杀性自伤” , 特指个体直接、故意损害身体组织 , 但并不打算造成死亡的行为 , 包括割伤、烧伤、咬伤自己等多种不为社会及文化所接受的形式 。 非自杀性自伤起病约在12~ 14岁之间 , 约17%的青少年可达诊断标准 。 也就是说 , 在100个青少年当中 , 有17个曾经或正在发生着自伤自残行为 。
在炎热的夏季里 , 来精神专科医院就诊的青少年中有不少人穿着长袖上衣和长裤 。 有经验的精神科医生会在征得他们同意之后将其袖管往上捋捋 。 这时 , 无须多问 , 一道道或新鲜或陈旧的伤疤已经说明了一切 。
爬满四肢的疤痕或来自美工刀 , 或来自钥匙甚至是回形针 。 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由于肢体上的伤痕过于密集 , 被形象地称为“条形码男(女)孩” 。 “条形码”的每一条 , 都承载着一次自我伤害的记忆 。
“只要我这么做了 , 爸爸妈妈就不会吵架了 。 ”
“看着血渗出、流出 , 我才有活着的感觉 。 ”
“一开始会有点痛 , 后来就麻木了 , 再后来反而有点舒服……”
只有专业人士和亲历者才清楚 , 现实往往比影视剧所呈现的更加触目惊心 。
非自杀性自伤的意义 , 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精神症状的原发获益” 。 这些所谓的“获益” , 或指获得亲人和朋友的关注和支持 , 或指逃离不良的感受和想法 , 又或许相反 , 是为了获得正性的感受和想法 。 有的时候 , 想要拼命获得这种所谓的“正性的感受和想法”的行为 , 可能仅仅是想获得一种活着的感觉 。 相比什么都感受不到 , 痛楚对这些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 。
童年期虐待、同伴影响(社会性传染)等社会因素 , 增加了非自杀性自伤的发生 。 不仅同龄的青少年会相互模仿这种危险行为 , 电影、电视剧等媒体工具都可以间接影响非自杀性自伤的发生 。
在我接诊过的青少年患者中 , 就有一名是通过情侣间的模仿而发生自伤行为 。 在此之后 , 每当她感觉情绪低落、无法达成对自己的期待时 , 就通过自伤来改善情绪、惩罚自己 , 当这二者之间的连接一旦完成 , 想要消除这种行为就非一朝一夕的事 。
“无理取闹”“作死”……这些都是旁人在看待自伤的青少年时本能会出现的评判 , 而作为精神科医生和患者家属 , 我们应该看见他们手上那些“鲜红色的求救信号” 。
要想帮助有这种行为的孩子 , 首先要保持充足的耐心 。 虽无特效药 , 但可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 , 不断评估和监测非自杀性自伤的好转程度 。 对非自杀性自伤 , 首选辩证行为疗法 。 这是一种行为改变取向的心理治疗手段 , 也是既往研究支持的唯一一种治疗非自杀性自伤的成熟治疗方法 。 若除了非自杀性自伤以外 , 患者还合并了抑郁障碍、双相障碍或其他精神障碍 , 应及时去精神专科医院就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