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籍|这一年无论经历了什么,你很健康,那就是最好的一年( 二 )


据统计,国内超未成熟儿平均存活率仅有50%-60% 。 28周或出生体重1公斤以下的超早产儿救治本身就是一个难题,而22周超早产儿救治更是难中之难 。 到了这么小胎龄的早产儿,胎龄每提前一天,对医生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 。 由于孩子全身器官发育极不成熟,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救治难度极大,成活率低,预后不良机会也很大 。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保健院院长姚吉龙表示,医院追求的,不仅是将孩子抢救存活,更希望帮助孩子活得有质量 。
12月17日,大力宝宝已经出院马上满4个月,大力妈妈告诉南都采访人员,大力宝宝现在发育得挺好的,按照医院的要求,积极去做检查,到这个月底,大力宝宝纠正年龄4个月,体重也有13斤多 。 “每次去检查,医生反馈都很好,都有表扬他 。 ”大力妈妈说,刚开始有很多担心,照顾超早产儿宝宝,感觉是一步步在过关,现在大力宝宝已会抬头,会追视追听,真的挺不容易 。
“我们希望宝宝健康快乐成长,不需要他太突出,正常去发育成长就好 。 即使他真的有些跟不上,我们也心满意足了,就给他时间,按照他自己的情况去成长去发育就好 。 ”大力妈妈说,为了大力宝宝更好的成长,回家三个月才给宝宝完全脱氧,这给照顾宝宝带来了难度,但家人给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顺利度过了最难的部分 。
期许
回顾2021年,大力妈妈觉得,“又惊又喜,只要平安度过就好,不往回看,往前看,2022年,希望宝宝健康成长,少生病 。 ”
3
新闻人物:樊敬文
香港籍医生习惯深圳生活,通关后也不每天两地跑了
早上7点过关,来到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工作,傍晚6点多离开深圳返回香港的家 。 这是新冠疫情前,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助理院长、国际医疗中心主任樊敬文顾问医生每天的生活 。
新冠疫情发生后,这样的节奏停止了,樊敬文说,不再每天两地奔波后,留在深圳的时间更多,对深圳更熟悉,也更喜欢了 。 以前总是把随身物品深港两地带来带去,现在只需要带部手机,在深圳什么地方都能去 。
从2012年加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樊敬文已经在深圳工作了9年,这9年,他学会了普通话,适应了深圳的工作 。 今年,他成为深圳市首批37位获得“主任医师”职称的港籍医生 。 “获得正高级职称证书后,港籍医生在医疗科研、服务、管理方面会更方便 。 ”樊敬文说,由于没有相对应的职称认定,以前港籍医生在内地申请课题比较困难,现在有了正高级职称,不仅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也能够让医生们在手术授权、医生培训等方面更加规范化 。
疫情的发生,让他感觉到内地的强大 。 “国外疫情控制不是太理想,但在深圳可以正常过生活,受疫情的影响最小 。 ”樊敬文说,疫情也改变了港人的就医观,以往要去香港复诊的,现在都在港大深圳医院复诊,一些明星、重要人士,也选择港大深圳医院的国际医疗中心的服务 。
“希望尽快回到正常的生活,但并不是说,回到每天回香港的日子 。 ”樊敬文说,即使恢复了通关,他也不会像以前一样,每天往返香港、深圳了,因为他已经完全适应了深圳 。
期许
对于即将到来的2022年,樊敬文希望能花更多的时间在深圳工作,邀请更多对深圳感兴趣的香港同行来深圳行医,发挥深港合作的功能 。
4
新闻人物:张政
带领团队攻关新冠治疗性抗体研发 参与研发特效药获批上市
2021年12月8日,国产首款新冠特效药获批准上市,药品研发的背后有深圳团队 。
时间回到2020年1月11号 。 这天,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了一对有武汉旅居史的夫妇,拉开了深圳市抗击新冠疫情的序幕 。 “去年1月20日左右,医院提出,研究和临床两手都要抓,研究这块,由我来主导,可以说是临危受命 。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研究所所长张政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