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早搏|中医脉络学说与现代医学接轨,开辟心脑血管病防治新途径

融媒体采访人员 黄晶
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微血管病变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临床疗效难以提高的重要因素。围绕微血管病变这一临床难题,以吴以岭院士为核心,中医为主导、高层次中西医专家联合参与的多学科交叉人才团队,从理论、机制、疗效三方面展开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其研究项目“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摘得2019年度生命科学领域唯一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其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显著成效,受到行业广泛瞩目。
12月17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心血管年会在厦门召开。吴以岭院士携“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的论题在大会主旨报告环节分享了“脉络学说”从理论构建到机制研究,再到临床实践的全过程。

室性早搏|中医脉络学说与现代医学接轨,开辟心脑血管病防治新途径
文章插图
采撷沧海遗珠 构建完善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是一座伟大的宝库,有很多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贵观点和内容,如沧海遗珠,待中医传承人去采撷。我国著名中医专家吴以岭院士在中医药宝库中溯源探流、传承创新,通过四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带领团队首次系统构建了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脉络学说”。提出“营卫理论”核心内容,揭示了脉络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规律;首次建立“脉络-血管系统病”辨证诊断标准;提出“调营卫气血”治疗脉络病变的用药规律,并基于中西医解剖和功能认识,提出的“孙络-微血管”为微血管病变中西医研究提供了关键的理论结合点和治疗突破口。
研究团队将理论应用于临床,研发出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通心络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和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芪苈强心胶囊,将理论创新转化为让广大患者获益的临床实践。研究涵盖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肾病等重大疾病,开辟了心脑血管病防治新途径。
“脉络学说营卫理论形成了指导微血管病变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论,属于中医药学术研究的原研成果。”973项目专家组对于该研究给出了极高的验收评价。其研究成果也获得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反映脉络学说内容的专著《脉络论》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
系统阐明作用机制 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接轨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实验研究,首次提出营气与血管内皮细胞、卫气与血管外膜及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相关性。从内外膜两个方面揭示血管病变“由外至内”和“由内至外”发病规律,将传统中医脉络学说与现代医学血管实体相关联,打开了脉络机制研究的新局面。
系列研究揭示了“孙络-微血管”病变是以微血管内皮损伤为核心和启动因素,血液成分和神经体液共同参与,脏器组织细胞结构功能损伤,多维时空动态演变的复杂网络病变规律;通络干预使复杂网络关联节点趋于正常,在保护微血管方面较对照组优势更明显。利用可视化动态成像技术等现代技术揭示了“孙络-微血管”四类微观病理特征,即绌急、疏失、瘀阻和滋生,证实通络干预有效改善微血管病变。
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和芪苈强心胶囊等通络药物的系列基础研究,揭示了通络保护微血管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肾病等重大疾病的共性机制,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是解决微血管病变难题的核心机制。据此,宏大的脉络学说一步一步揭示了脉络学说指导微血管病变的真正奥秘。
理论指导实践 循证研究解决临床难题国家973计划项目验收专家组在评价该项目时,特别指出“首次形成指导微血管病变性重大疾病防治新理论,取得中医药治疗微血管病变重大突破”,“创立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做出示范”。可见,理论创新和研究的临床转化,成为脉络学说又一重大突破。据此理论总结的用药规律,研发的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等系列通络药物,在心血管病防治中取得了极好的疗效,相关系列循证医学研究证实其临床价值,为解决国际心血管领域四大临床难题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