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蜜薯,甜了一个镇

本文转自:烟台日报
招远市齐山镇四年发展蜜薯万余亩 , 把撂荒地变成香饽饽 。 如今 , 每斤最高20元的“齐山蜜薯”最远卖到西藏、上海、深圳等地——
一棵蜜薯 , 甜了一个镇
一棵蜜薯,甜了一个镇
文章图片
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村民的脸上 。
千百年来流传的“当官不为民做主 , 不如回家卖红薯”俗语 , 正在招远市齐山镇被正名:当官就为民做主 , 引导农民种蜜薯 。 不仅仅是简单地种 , 而且要把蜜薯做成富民兴农大产业 。
齐山镇位于招远市南部山区 , 曾因土地贫瘠 , 缺少资源 , 而长期默默无闻 。
一株红薯苗 , 改变了一个镇 。
两任镇党委书记接力 , 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模式 , 从无到有 , 发展高标准种植齐山蜜薯4000亩 , 带动全镇种植万余亩 。
眼下 , 齐山蜜薯正成为当地的“甜蜜事业” 。
(一)
名声渐大的齐山蜜薯 , 其实落地仅有4年时间 。
2018年 , 姚国军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 当时 , 他担任党支部书记的道东村和邻村南孙家庄 , 由村党组织牵头领办合作社试种了50亩“烟薯25” 。
“没想到 , 当年一上市 , 咱们的红薯那个甜啊 , 很快被叫做‘蜜薯’ 。 ”一传十 , 十传百 。 齐山种出了“蜜薯”的消息 , 让全镇77个村的4万乡亲瞪大了眼睛 。
时任镇党委书记张富强因势利导 , 与上级派驻到齐山镇的乡村振兴服务队研判后 , 一致认为 , 地处招远南部山区的齐山镇光照充足 , 水质优良 , 土壤多是沙硼钙 , 种植蜜薯有特殊优势 , 加上昼夜温差大 , 尤其能种植出软糯、香甜的红薯 。
种红薯能致富?当时也有人提出质疑 。
为了谨慎起见 , 镇党委、政府决定在2019年先发展200亩“烟薯25” , 继续交给市场来检验 。
“既然干 , 就要甩开膀子!”姚国军说 。 根据镇里的计划 , “齐山蜜薯”商标随之申请注册 。
“秋后 , 这200亩蜜薯上市后 , 卖了3个月才卖完 。 ”姚国军说 , 当时镇里组织合作社成员南下苏州等地推销 。 “一时卖不掉的 , 大家都自掏腰包购买 , 快递给各地朋友品尝 。 ”
产品要好卖 , 还要靠品质、品牌 。 如何种出能在市场立得住、叫得响的“蜜薯” , 齐山镇认识到 , 没有科技赋能 , 走不远 。
2019年11月 , 在招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齐山镇和乡村振兴服务队的努力下 , 齐山蜜薯联合社与烟台市农科院合作设立优质甘薯生产示范基地和新品种繁育基地 , “烟薯25”原种苗扎根齐山 。
此后 , 烟台市农科院甘薯研究所所长、“烟薯25”培育者辛国胜研究员成为齐山镇的常客 。 很快 ,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烟台市农科院、招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各领域专家接踵而至 , 频繁地出现在齐山镇的田间地头 。
为及时解决齐山蜜薯种植过程中的“疑难杂症” , 专家们冒着酷暑 , 淌着热汗在试验基地对照监测数据 。 姚国军说 , 俺看得出来 , 镇里是真的想为乡亲们闯出一条致富路来 。
过去靠天吃饭的老把式们 , 眼瞅着蜜薯育苗基地和核心产区用上了专业气象仪 , 连水、肥用量都要照着方来 , 再也坐不住了 , “主动要订苗子回去种点试试 。 ”
2020年 , 种了300亩 , 卖了2个月;2021年 , 种了400亩 , 卖了一个半月;其间 , 齐山乡村振兴服务队10名队员一直参与组织销售 。 2022年 , 种了500亩 , 商品薯不到一个月就卖完了 , “还供不应求 。 ”姚国军掰着手指 , 一年年地说着变化 。
依靠科技助力 , “齐山蜜薯”亩产实现从1000公斤到2500公斤的跨越 , 获得绿色食品和省无公害农产品等多项农产品质量认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