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蜜薯,甜了一个镇( 二 )


(二)
蜜薯 , 渐渐成为齐山镇的一个“符号” 。
董卿 , 现任齐山镇党委书记 。 从到齐山工作以来 , 蜜薯成为他最惦记的事儿 。 齐山镇多山耩薄地 , 过去水肥跟不上 , 种粮收益低下 , 不少都成为撂荒地 。
“齐山非常适合蜜薯种植 , 种的多了 , 要甜下去 , 就要动脑 , 让蜜薯产业发展链条环环相连 。 ”
把撂荒地 , 先流转起来 。 每亩每年给予300元资金 , 3000多亩土地流转签下协议 , 撂荒地不见了 , 农民收入增加了 。
2020年 , 除核心产区外 , 朱疃村产区、北马驻埠村产区、南孙家庄村产区形成 。 2021年 , 继续流转西肇甲沟村土地 , 作为烟台市农科院的试验基地 。
当年 , 通过实测亩产量 , 齐山蜜薯商品薯率高达98.57% 。
以往 , 农民以一家一户、单打独斗为主要生产经营方式 , 特色产业发展小而杂、小而弱、难做大 。 齐山镇整合5个单体合作社 , 组建招远市齐山蜜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 建起供苗、供肥、灌溉、防治、收获、销售、运输“N统一”的综合服务平台 , 每亩地成本较单户种植节约200元 , 亩产增加500斤 , 亩均增收1000元 。
董卿给采访人员讲了一个故事 , 齐山镇辖77个村 , 今年 , 镇里实施第一批“红色头雁”计划 , 遴选了23位村党支部书记 , 自愿种植10亩地 , 镇里提供半价种苗 , 但必须自己去种、收、卖 。 目的就是体验怎么种蜜薯 , 亲身感受增收渠道 , 看看种蜜薯到底赚不赚钱 。
“结果到10月底 , 大家都赚钱了 。 ““头雁”效应立马显现 , 一下带动了明年第二批村党支部书记报名 , 已有20个村跃跃欲试 。 还有的村反馈说 , “没有经验 , 少卖钱了 , 明年要多种植补回来 。 ”
董卿说 , 截至目前 , 齐山镇累计组建31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 团结带领190个农民合作社、80个家庭农场、2000余家农户参与蜜薯种植经营 。
“全镇带动种植面积已经超过1万亩 , 明年还会增加 。 ”董卿直言不讳 , “红色头雁”就是让村党支部书记不仅是政治“旗手” , 更要是经济发展的“能手” 。
之前 , 齐山蜜薯以售卖鲜薯为主 , 让董卿担心的是 , 随着产量增多 , 储存期短的“烟薯25” , 不能及时卖出怎么办 。 这个问题 , 今年初步解决了 。 经过专家的反复试验 , 高温杀毒法可让蜜薯储存期延长两个多月 。
“这一下能让蜜薯赶上春节旺季 , 价值更高 。 ”董卿说 , 同样的“烟薯25” , 长在齐山的 , 就比别的地方每斤多卖七八毛钱 。 甚至 , 每斤最高20元的严选“齐山蜜薯”最远卖到西藏、上海、深圳等地 。
(三)
特色产业如果仅仅盯着“种” , 忽视了加工、储运、赋能等环节 , 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 , 农产品仍然会陷入“量多价低”的怪圈 。
齐山镇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 , 实现育苗、加工、销售各环节无缝咬合 , 农文旅多业态有机融合 , 构建起产业链完善、业态丰富、发展可持续的产业生态圈 。
在董卿的计划里 , 齐山镇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 打造育苗——种植——储藏——深加工——销售一体化的蜜薯产业格局 , 争创全国甘薯产业强镇 , 建设成为中国北方的一个蜜薯小镇 。
不干则已 , 干则必成 。
2022年5月 , “齐山蜜薯”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 同时 , 成为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 。
即将进入腊月门的乡村 , 照旧是农闲时节 。 采访人员在齐山镇却感受到了忙碌和火热 。
一棵蜜薯,甜了一个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