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中国首个抗新冠病毒特效药获批上市!听清华教授独家揭秘幕后研发故事( 三 )


“这次新冠病毒一暴发 , 我们就迅速把过去积累的知识、能力、技术全部集中到新冠病毒研究上 。 ”张林琦称 , 这次能够作出如此迅速的反应 , 得益于清华大学能够“耐得住性子”在原始基础科学保持人才投入 , 以及在整个领域的长期积累及持续深耕 。
药物研发过程中 , 哪一步最难?“每一步都是坎儿 , 很多问题都在挑战人类智慧极限 。 ”张林琦称 , 当面对一个完全未知的东西 , 又完全抓不着它的把柄的时候 , 会觉得特别困难 。 因此作为科研人员 , 要具备强于常人的心理素质 , 面对诸多不确定因素 , 要保持强大的信心和毅力 。
“当时实验室里 , 两位成员利用在艾滋病领域的积累 , 建立了评估抑制病毒活性的方法 。 这种方法一天出不来 , 我们个人的正常生活包括衣食住行都感觉没什么意义 。 两年研发过程中大家基本上都是这种状态 。 ”张林琦称 。
在张林琦背后 , 有一支年轻而强大的团队 。 这个团队共有15人左右 , 都是博士生 , 平均年龄仅有二十四五岁 。 每一个博士生都承担着世界性的艰巨难题 。 用张林琦的话来说 , 这支团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
“疫情让我们觉得每一步的实验都是和病毒的传播赛跑 , 每一个实验都必须用在刀刃上 , 不能掉链子 。 ”清华大学医学院助理研究员张绮说道 。 作为张林琦团队的一员 , 这次攻关项目中 , 她承担的主要工作是对从病人体内分离出的200多株抗体做筛选分析 , 挑出那两株不竞争、广谱且高效的综合抗体 , 并将它们推向临床 。
“清华大学医学院这个平台让我实现了一个梦想 , 就是我以前做埃博拉抗体的时候 , 也希望自己分离的抗体能够最终救治于人 , 但是没想到 , 这个梦想在新冠这个领域实现了 。 ”张绮称 。
04
“过五关斩六将”追踪变异病毒
新冠病毒的持续变异引发极高关注度 。 “说实话 , 每次出现新的变异 , 我们都会出一身冷汗 。 ”张林琦坦言 , 病毒极其容易出现变异 , 这意味着团队的研究工作可能面临“被清零” 。
张林琦解释称 , 病毒基因的复制没有那么准确 , 它们“天生容易犯错误” 。 而这种错误对病毒自身来说是一种生存策略 , 它们需要通过变异来获取新的生存空间;而对于人来说 , 则可能是灾难 。
在抗体提取时 , 张林琦及团队也将病毒变异这一因素做了充分考虑 。 “其实目前我们手里有很多‘备胎’ , 同时我们也要和企业、医院做好无缝对接 , 以确保万一研究成果被‘归零’时 , 还有足够强的实力和速度做好下一步准备 。 ”
目前 , 实验室对新冠病毒的十几种变异株保持追踪 。 “实验室对于这些不断出现的变异株进行评估 , 对它们产生的突变以及对抗体的影响进行实时追踪 , 这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
幸运的是 , 此次获批的抗体药物经过评估 , 特别是在两个抗体相互作用和提携下 , 依然保持着有效性和广谱性 。
作为本研究的一部分 , 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的临床有效性数据也将按病毒变异株的类型进行评估 。 目前的检测数据表明 , 该疗法对“阿尔法”“贝塔”“伽马”“伊普西龙”“德尔塔”“德尔塔+”“拉姆达”“缪”等主要变异株均保持中和活性 。
张林琦将这一过程形容为“过五关斩六将” 。
针对国内近期出现的由“德尔塔”(Delta)变异株引起的新冠疫情 , 腾盛博药自2021年6月 , 通过与中国政府部门和医院合作 , 捐赠了近3000人份的安巴韦单抗和罗米司韦单抗 , 涉及广东省等13个省份 , 救治了近900例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