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患病率增长30%,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何解?( 五 )


绿萝心数总裁王勉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 “疫情期间 , 全国各地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以及教师群体的情绪调适做了大量工作 , 也提供亲子关系维护等多方面的培训 。 ”
不过 ,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 , 目前中国仍然有很多短板 。 究其原因 , 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李亦菲教授分析 , 一是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存在误区;二是学校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人员匮乏;三是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作用没有被充分的发动起来 。
“我觉得我很难再去做一个很长期的计划了 , 因为我对明天会发生什么一无所知 。 ”她说 , 比如 , 自己需要决定以后是读研、出国留学还是找工作 , 但是以留学来说 , 现在雅思、托福等语言考试反复被取消 , 也就无法安排什么时候开始备考 , 这些都会带来持久性压力 。
谢斌强调 , 疫情对于社会心理的影响 , 其实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不确定性 。 在教育、政策层面 , 今后要尽可能提高可预测性和稳定感 , 比如说升学考试的安排 , 这样学生能够有相应心理预期 , 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也就会减小 。
一位高校心理咨询师今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谈及 , 校园如何制定具体的防疫政策 , 与学生沟通是否顺畅 , 是影响学生心态变动的重要外因——对学生和其他校内人员“差别封校”、擅自制造硬隔离“加码封校”或防疫流于一刀切、形式化 , 都可能在短期内引发学生情绪波动 。
“疫情带来的是一种集体性的心理创伤 , 所有人都会卷入其中 。 ”林红说 , 但具体到个人来说 , 在疫情中受到的影响大小、心理的韧性和弹性 , 又取决于每个人的先天基因与生理情况、家庭养育环境、校园经历与社会的整体情况 。
一些学者指出 , 实际上 , 疫情是危也是机 , 如果能够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比较好的环境 , 可能当下的困难反而会培养他们抗挫折、面对逆境的能力 , 让其内心未来会更加强大 。
(应受访者要求 , 文中孟晓涵与刘萌为化名 。 )
采访人员:彭丹妮
实习生:李金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