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3月发布的科学简报 , 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 , 全球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大幅增加了25% 。 百度指数显示 , 今年3月以来 , 上海居民对“心理咨询”的搜索激增 。 最近一个月 , “心理咨询”热度大概同比上升了250% 。
新冠疫情正在掀起一场心理及精神层面的危机 。 “疫情或者是灾难事件 , 影响的绝不仅限于直接受灾的那些人或者被感染者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医学首席专家、主任医生郑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对新冠疫情来说 , 被隔离的、居家的、不能正常上学的人群 , 都属于受到影响的人 , 可以说疫情带来的心理震动波及所有人 。
郑毅指出 , 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中 , 大家已达成共识 , 新冠疫情持续的时间如此之久 , 对精神和心理层面的负面作用 , 已从当下过渡到长期 。 对灾难性事件来说 , 急性期影响可能是一些灾难性的无助、生活无规律等各方面的混乱状态;长期来说 , 可能会出现情感交流的障碍、记忆力变差等 , 甚至会出现一些生理性的影响 , 比如肥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内分泌功能的紊乱、大脑发育的异常等 。
青少年是更为脆弱的群体 。 郑毅在临床中观察到 , 就诊者主要分为两类 , 小学生以行为问题比较突出 , 比如注意力集中问题、攻击行为、交往困难等 , 年龄大一些的青少年 , 则主要是表现为焦虑、抑郁、网络成瘾问题等 。 今年4月 ,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 医院这两年因心理疾患就诊的病人中 , 青少年增加了30% 。
2019~2021年 , 全国普通本科、职业本专科共招生超过2800万人 。 这2800余万名“00后” , 被称作“疫情时代的大学生” 。 若计入在校生 , 全国受疫情潜在影响高校生可达6000万人 。 陆林等学者在2021年发表的一篇论文 , 旨在评估大流行期间 , 学校长期停课情况下 , 学生心理健康和自杀行为的风险因素 。 从2020年6月~7月调查武汉30所高校1.1万余名大学生的情况来看 , 学生抑郁症状发生率高达41.5% , 焦虑症状32.58% , 失眠症状35% 。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今年4月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 , 2021年11月份 , 他的团队调查了三十多万名中国的中小学生 , 发现因心理问题导致的伤害上升了很多 , 孩子们出现“四无”心理:学习无动力 , 没有家长和老师逼着就不爱读书;对真实世界无兴趣 , 沉迷于游戏、各种社交媒体;社交无能力;以及对生命价值无感受 。
2021年 , 来自加拿大的学者对包括全球8万余名未成年人的29项研究进行荟萃发现 , 2020年1月到2021年2月期间 , 在临床中观察到 , 未成年人抑郁和焦虑症状的总患病率约分别增加了25.2%和20.5%;这一群体中 , 与大流行前的估计值相比 , 患病率翻了一番 。 对统计方法进一步改进后显示 , 大流行后期 , 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女孩患病率更高 。 这篇文章2021年8月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期刊》上 。
“心理脆弱”人群遭遇外在冲击
中华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 青少年在精神心理卫生领域 , 原本就被划分为“心理脆弱”人群 , 因为他们处在成长过程中 , 不断产生适应性的行为 , 对外界变化更加敏感;而且他们所处的人生阶段 , 正好在情绪和体力方面都比较充沛 。 这种情况下 , 疫情的暴发、相关的防疫措施及居家学习等外在事件 , 客观上加重了环境带来的心理应激 。
郑毅也指出 , 疫情居家情况下 , 青少年群体缺乏同龄人的交流、支持 , 充沛的精力和敏感的情绪难以得到疏导 , 独处情况下情绪容易失控 。 此外 , 大学生群体除了要面临疫情限制带来的压抑、学业压力等 , 还要开始考虑自我探索、毕业之后的前途等问题 , 在就业机会减少背景下 , 他们感到的困难和困惑就更多 。
- 在体重相同的情况下,人类有可能徒手战胜一只银背大猩猩吗?
- 生活中这3种“被迫营业式”的礼貌会深深伤害孩子,家长注意一下
- 【疫情防控】家里有人查出阳性,一老一小怎么办?专家解读
- 关于疫情防护和治疗,这些传言需要澄清
- 隔夜菜似砒霜不能吃?,不敢吃的人了解下
- 肾功能下降会有5个表现,及时发现做好措施,和肾病说拜拜
- 高血压|何时能恢复到疫情前的生活状态?权威专家给出答案
- 12月天气特点30度干燥变脸快孩子食欲不振,多吃开胃菜,下饭爽口
- 12月已经一周了还是没有半天下雨孩子失望,多吃下饭菜,爽口下饭
- 身体不舒服,“脖子”会有哪些表现呢?建议自测下